底(如同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做的那样),也不能让现实适应他的格言。
林彪曾诡称他的上司为“B-52",现在毛泽东真的像一架重型轰炸机,能经常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对底下的事情影响甚微。
人们知道这架特殊的“B-52”燃料快要耗尽,航程将到尽头,再也扔不出几个袭人的炸弹,所以用不着害怕(除那些容易被击中者外),抑或有人希望它仍有袭击的威力(那些希望从残骸中渔利者)。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肯定毛泽东、周恩来领导全党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阴谋的历史功绩,并使一批众望所归的老干部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但又肯定中共“九大”的错误指导方针,并使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得到加强。
1973年8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日报》报道说,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向代表们亲切地招手致意”。毛泽东在会上未致一辞。
会议只开了5天,而上一届即1969年那一次会议是24天。
“九大”的召开已足够保密,“十大”则直到会议安然结束才对外宣布,至于会议地址,则从未透露。
在会议文件中,不见任何智慧的活力,只有一篇新的党章,两篇老生常谈的讲话和翻来覆去地提的几个口号。如此而已。
枯燥乏味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毛泽东控制权力但不管理,其越越不进似乎抑制了周围人的创造性。其二,在1973年这种时候提出新的方针政策,就像要在上帝面前提出修改(十诫)一样。
大权在握的周恩来和那些认为他能执政的人,与江青及她那些不可靠的、急躁的朋党之间关系异常紧张。江青及其朋党从年老的毛泽东反传统的基调中,嗅出了爬上中国政治顶层的最后机会的气息。
新党章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换言之:我们最终要实现目标。但只有上帝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周恩来是“十大”升起的星。他的外交政策的跟随者有一些得到提升。某些反毛泽东主义的官员们也是这样,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周恩来有联系,并由于反林彪而受到过奖赏。与“九大”相比,极左派的军官们损失惨重。
然而,这并不是1973年这次大会的全部。极左派赶上前来了,不借毛泽东的风他们的帆船是驶不动的。来自上海的前纺织工人—年轻、英俊、好斗的王洪文,与周恩来均分了大会仅有的两个报告。“敢于反潮流”是王洪文的主题词。
大会着重讨论了林彪事件。对其处理采取了中国惯用的方式,林彪被“永远”开除出党。
毛泽东拒不选择第二号人物。林彪原来的职务—党的副主席,由五个人来分担。毛泽东似乎希望所有的竞争者都失去平衡,这要么是他对自己的权力松动不满,要么是他的将临深渊之感产生出一种遗憾。
毛泽东79岁,周恩来75岁,周恩来以下的四位副主席中的三位平均年龄接近70岁。39岁的王洪文在他们中间就像和五位老伯在一起的小男孩。
令人不安的事情是,这些早在20年代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老兵们,现在仍主持着党的会议。而王洪文和他的战友们(包括江青)又不具备做新兵的气质或威望。
毛泽东并没有真正和谐地均衡各方面的力量。也许是由于他年老体衰,也许是由于刚惶自用,他正在深宫发出一些难以解释清楚的指令,使事态陷人混乱。
毛泽东的衰老在周恩来的意料之中,而江青则受周恩来的患病所鼓舞,她看到皇冠正滑向皇后的手中。
毛泽东的地位已明显不如“九大”了,他一度被直呼为“毛泽东同志”。在60年代后期根本听不到这样的称呼,毛泽东被誉为“伟大的舵手”、“伟大的领袖”、“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最低也被称为“毛主席”。周恩来一般尽可能地使用列宁的语录,而在60年代后期更多的是引用毛泽东的语录。
与1969年相比,中央委员会不再像是毛泽东手中的工具。
它更加庞大。上一届有279名成员,现在则是319名,这表明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与以前的中央委员会相比,来自毛泽东故乡的成员少了一些。
林彪自取灭亡,毛泽东心力交瘁。
1973年11月寒冷的一天,澳大利亚总理与周恩来正在人民大会堂就孟加拉的问题交换意见。一位外交部官员递给周恩来一张纸条。周恩来马上对惠特拉姆总理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句话?”
当这位身材高大的澳大利亚人起身随周恩来向侧厅走去时,他未拉上拉链的夹克衫却挂住了会议桌绿色台布的缨穗,就像剥香蕉皮一样,整块台布掀离了桌面,便笺、铅笔、茶杯就像受引力作用一般,随着惠特拉姆的方向卷去。
“可能是见毛泽东。”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在便笺上写下这几个字,然后把便笺推给坐在他旁边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他的确猜对了。这种戏剧性事件的唯一可能就是会见毛泽东。
惠特拉姆问他年轻而聪明的大使斯蒂芬?菲茨杰拉尔德:“那张写有问题的纸条呢?”可是谁也找不到。碰巧,毛泽东自己有几个问题。
下午四点半,两辆黑色的中国小轿车由长安街一扇红色大门疾驶进中南海。每位来访者下车时,都有一位中国助手把手放在车门顶部,以免客人出门时磕着头。
接下来的100分钟里,当毛泽东品着一个瓷杯中的茶,用他光滑而无血色的手抚摸他脸上粗糙的肤斑时,他的生活和政治观(这时他已快到80岁了)便暴露无遗。
步履跳珊的他向澳大利亚人埋怨说,他的腿不方便。他的听觉似乎也不好,房间中的其他人,包括周恩来和三个月前在“十大”上一跃坐上了党内第三把交椅的意得志狂的王洪文,与毛泽东讲话时的速度要比平时慢得多。
毛泽东不用搀扶自己起坐。他挥动着的双手似乎要表明,他还很年轻、强健,他绝不会使客人因为他的老态龙钟而感到局促不安。
会谈的前半段,毛泽东静候着,默不作声。而急于展示自己知识的惠特拉姆总理却滔滔不绝。毛泽东则把惠特拉姆的大部分问题推给他的两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