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手迹的忧郁痕迹。我想,他不只是诅咒罪恶的过去,还包括他现在的日子。
“英雄下夕烟”的画面,使人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在走人生的下坡路。“为有牺牲多壮志”,这引人注目的句子也能说明这一点。不仅仅是壮志—毛泽东自年轻时就喜欢的主题—而且磨难打开了通往新社会的大门。“为有牺牲”是这首诗的情感中枢。
在韶山陪同毛泽东的,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年轻的地方干部。
他像一位朴实的童子军领队,当时在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地委书记的任上。毛泽东看上了他,在与自己的同代人政治局委员们的关系紧张以后,他好像是要寻求抓住一只年轻人的手。这位湖南的当政者名叫华国锋,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他很多。
毛泽东找来杨开慧的长兄杨开智,及杨开慧的一位生前好友亲切交谈。这次谈话没有公开,不过时年38岁的华国锋陪同了谈话。
匈牙利总理明尼希访问北京之时毛泽东尚在湖南山乡,他的日程表上的重要安排是与毛泽东会见。中国方面的礼宾官员告知的毛泽东行踪的全部消息是,“主席在农村某地对思想观念和哲学问题进行填密思考”。这位匈牙利人怒气顿生,他对自己的随行334Mao:ABiography助手们说,即使斯大林“这位人间上帝”也没有毛泽东这么神秘。
访问即将结束的那一天,明尼希这位美食家正在北京烤鸭店进午餐,他被告知毛泽东在等着见他。这位匈牙利人喻着满嘴饭菜说:“这位老板该等几分钟,我等他的音讯等得够久了。”但这不是北京的毛泽东在庐山。
巾从刘少奇一方也可看出毛泽东已让出国家主席一职,这可以从他妻子的谈话中略见一斑。有一天,她对孩子们说:‘爸爸很忙,他没有时间休息,毛主席把一些具体的国家事务都交给他了。
你们不要打扰他。”风格,明尼希被巧妙地制服了,几分钟后他就出现在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里。
在南方的逗留似乎使毛泽东重又增添了活力,他是那样平和而练达。他指着一提其名便站了起来的刘少奇说:“我们有了一位新主席。”中那气氛看起来是轻松愉快的。
高耸扬子江畔、海拔4000英尺的庐山,风景如画,凉爽宜人。但是,当毛泽东在1959年7月到庐山去见他的中央委员会的同事时,他知道自己面临着麻烦。
毛泽东坐在柳条椅上,凝视群山,目光迷茫,神情不定。在战斗开始之前,他赋诗一首。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念日,但是这个7月1日他的思绪超越了政治: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1959年7月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庐山会议讨论问题的讲话提纲。
毛泽东的心中又涌起永世流芳的念头。黄鹤是神话传说中的不死鸟,黄鹤楼在庐山以西不远,传说古代有一位仙人就是从这座山旁骑乘黄鹤飞走的。毛泽东以不凡的两句结束他的《登庐山》一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48l
陶渊明是公元4世纪的一名官吏,同毛泽东一样也是位诗人。年老之前,他辞官归隐,写下了充满乌托邦幻想的《桃花源记》。毛泽东或许是在思考过去的那种朴素单纯已不复存在,或许在考虑退休,或许是在思考自己辞去国家主席职务,抑或在思考一种超越任何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宇宙和谐。
国防部长彭德怀是一位能干但有缺点的人。他长相粗鲁,无甚学识,亦无风度。他的率直性格早就有所表露。孩提时他一脚336Mao:ABiography踢倒祖母的鸦片烟罐,结果被赶出家门。[a9[他的士兵们尊敬他,但他并不像朱德那样是一位随和的人。他迟钝于理解毛泽东的精明所在,常常不能领会毛泽东的巧妙迁回的军事战略思想。
还是在延安时,一天有人问彭德怀:“你在读谁的书?”“他写的。”正在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草稿的彭德怀回答说。
这是毛泽东在1938年花了9天的时间写成的文章,很快就成了经典著作。彭德怀粗鲁地对他的来访者说:“他还想出版呢!个人写的书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出版,不能用中央的名义出版。"[501
彭德怀仅比毛泽东小4岁,他们在井冈山时就在一起。彭德怀知道毛泽东犯过一些错误,因此并不把这位主席看作是高人一等的超人。在毛泽东被尊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后,他仍认为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父。
这位国防部长在中央委员会的分组会议上说:“人民公社我认为办早了一些。”他给毛泽东的宠儿身上罩上了阴影。[51]“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搞的增产数,实际上没那么多嘛。”这可是圣地!“主席去过这公社,”彭德怀继续说,“我曾经问过他,你了解怎么样?他说没有谈这个事。我看他谈过了。”这是对毛泽东的绝对正确和绝对权威的直接挑战。
彭德怀并不是单枪匹马,和他站在一起的军界要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解放军是一支农民的军队,认为应该让中央知道,农民被毛泽东的大跃进推得太快了。
28个布尔什维克集团的剩余人物,包括在遵义会议上曾和毛泽东站在一条线上的张闻天,现在也站在彭德怀一边。张闻天最近才刚离任驻莫斯科大使。彭德怀在春天的东欧之行中,对毛泽东的做法大发牢骚。张闻天则怂恿彭德怀向毛泽东进攻,他认为“大跃进”已远离莫斯科式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信仰。
彭德怀和他的朋友们认为,“大跃进”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人人有责,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在内”[521。他们坚持认为,思想空话绝不能代替经济专长,好大喜功、浮夸风是中国需要消灭的一种弊病。
毛泽东甚为震惊。盛怒之下,他写信给正在北戴河度假的江青,附寄了一份他准备答复彭德怀的发言稿。[531江青打电话给毛泽东,说她马上飞到庐山来,以便在这场冲突中和毛泽东待在一起。
毛泽东说:“不要来了,斗争太激烈了。”江青还是来了,带着相机到处拍照—松树,山峦,楼阁。她执著地坐在充满紧张气氛的会场。她的出现不仅没能给毛泽东带来镇静,反而使他感到更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