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国防预算的。他已开始意识到,中国和苏联将来不会携手并进。
在1956年,他坚信经济的增长会加速,这将成为整个中国60年代的关键。
他阐明他自己的国防哲学:人民战争加原子弹。他不热心发展拥有大量昂贵常规武器的中等水平的正规军。
中国百花盛开之时,正值东欧硝烟弥漫。就在毛泽东第一次发表他那新的温和路线的讲话后的几周内,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便传来了。毛泽东不喜欢赫鲁晓夫的报告。[I27’
两年后,毛泽东在成都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137确实,赫鲁晓夫的报告深深地震撼了他。报告产生的刺激就像鼓点,在1956年余下的时间里毛泽东的所有活动中不断回响。
先前,毛泽东曾在私下里诅咒过斯大林并且在公开场合发泄过。现在,他在《人民日报》的一篇600(〕字的文章中小心谨慎地试图用自己的机智把内容弥合起来。他认为斯大林的错误是属于个人的,而不是制度的错误。
在6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四次接见了苏联的官员的来访,这对于其他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没有先例的。到10月,他甚至打电话邀见苏联大使,因为他对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政治动乱表现出极大不安。
毛泽东曾在4月份告诉米高扬,他认为“斯大林的功大于过”。这就是他对每一位来自莫斯科的来访者所讲的主要观点,其精神实质与《人民日报》的文章观点一致。他认为,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任何其他的观点都会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147
这难道不会给中国的斯大林投下一层阴影吗?毛泽东没有公开提过这个问题,但这确实是他对于非斯大林化的主要优虑所在。当然,还有些理由已足以使他反对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例如,关于反斯大林一事,莫斯科应当事先与他交换一下意见。如果斯大林真是这样的恶魔,那么,在他身边的那些人这么长时间里都在做什么呢?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自己即使不是“帮凶”,也是“傻瓜”。[1570
但无论何种指责,都同他在中国的最高权力相比无足轻重。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斯大林,他还是中国的马克思和列宁,不过
朱德和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他们亲耳听到赫普晓夫对斯大林所做的振龚发琦的攻击。朱德同意时斯大林的这种公开指责,邓小平贝lJ心存疑虑,要等候毛泽东的指示才作出反应。于是他们把赫要晓夫的报告内容发回北京。结果,政治上笨拙的朱德又一次说话失懊,而精明的邓小平则再次表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US,p.115.他当前的角色是中国的斯大林。
毛泽东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号召知识分子自由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口号可不是来自马克思,而是来自古代中国的传统。
刘少奇公开指出这一口号不是毛泽东本人思考得出的。这位党的第二号人物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次讲话中说:“百家争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后来毛主席改进了它,并把它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还有许多事并不是毛主席先想到的,他仅仅加工改造了它们。11[16]这是一个大胆的评论。
(事情挺多的!刘少奇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毛泽东主动撤去了对中国思想自由的压制,这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是没有先例的。欧洲的非斯大林化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毛泽东的行动早于他们。
为了发展经济和其他事业,毛泽东需要的是来自中国男女老幼的革命激情,而不是唯唯诺诺。他认为中国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而新的图景正在考虑之中。
毛泽东作为虎需要更多的经济成果,作为猴则想知道他受到敬爱的程度。
毛泽东说,可以让“美国之音”和蒋介石讲话出笼。[17]刘少奇插话说,新闻报纸应当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以使其更加独立。
他建议,要给记者以较大的自由度,保证他们有高工资,“甚至可以比毛主席的工资还要高”[18],这样,他们才会“讲真话”。
许多老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毫无顾忌地谈出了内心想法。他们只是从表面上理解毛泽东的意图。“中国属于六亿人民”,一位学者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它不只是属于共产党”[19]。这种反对一党专制的叫喊,便是在毛泽东四周突然开放的百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第二朵花差不多也是普通常见的,这就是反对共产党对中国各个领域的生活实行严密控制,作家们要求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毛泽东后来问赫鲁晓夫(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只想激怒这位苏联人)对“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赫鲁晓夫否定了它。
他说:“任何一个农民都知道,有些花应栽培,而其余的应砍300Mao掉。"[20]赫鲁晓夫声称:“毛泽东也认为这一口号可能不适合于苏联。”
这确实是一种毛泽东主义的口号,它反映了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在他内心深处他是蔑视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这部分是由于他赞成列宁的观点(赫鲁晓夫也赞成列宁的观点),部分是由于毛泽东在早年深受“学阀”之苦。但与列宁主义者不同,他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以改造的。
“在团结他们的同时,要教育他们。"[211这是毛泽东建立统一战线的信条。对于斯大林来说,统一战线就是争夺权力,要纯而又纯。对于毛泽东来说,处理好统一战线内各派别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眼前的敌人。
斯大林把他在战争时期与美国和英国的结盟看作是统一战线,他的目的只是要打败希特勒及其帮凶,并不试图去改变美国和英国的社会制度。毛泽东与蒋介石建立的统一战线有双重目的:一个是打败日本,另一个是在与蒋介石共处的同时削弱他的势力。
毛泽东采取一种比斯大林更温和、更有耐心而且从根本上不妥协的政治技巧。即使是在掌权时,他的这种导师气质从未消失过。
1956年岁末,毛泽东说出了他理应在多年前就想说出的话: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党内打击他的那些人都是斯大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