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毛泽东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8、罢工第(1/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25年年中,上海棉纺厂的一名中国工人被一个无法无天的日本工头打死。在英国人的授意下,租界警察向举行游行示威的工人开枪镇压,导致10人死亡,50人受伤。

    这一事件像点燃的火柴扔进了火药桶,很多城市爆发了示威、罢工和冲突。香港的罢工长达6个月——世界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一直被人瞧不起的北京人力车夫也在自己的车上挂出招牌:“不拉英国人和日本人”。这给农民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乡村第一次发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呐喊。共产党的影响像热带的蔓草一样迅速扩大。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是995人,到11月份就达到10000人。

    革命似乎很快就不再只是在激进派的书本中。

    就是在这个时候,国民党走到了交叉路口。孙中山春天在北京病逝后,他的遗体覆盖着国民党的红、蓝、白三色党旗,悲伤的人们参加送葬。有没有后继者能像他一样走上这条绷紧的绳索?关于国民党性质的争论夏天就开始了。

    秋天,毛泽东又回到他得心应手的场地。他发现的新问题———农民运动高涨———在争论中占重要的地位。

    湖南省省长正在搜捕这个在乡村活动、时年31岁的高个子激进派。在乡下,毛泽东是相当安全的———军阀对山区鞭长莫及。但是毛泽东铤而走险去长沙。统治者盯梢他,派出军队搜捕他,他逃到了广州。

    外部政治力量刹那间压住了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为党组织写了几个月的文件,1925年在湖南精神抖擞地干了几个月之后,便填写了一首词以示志念。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既怀旧,又冷静地希望未来。毛泽东回忆起了求学的时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毛泽东感到逝去之物不可追: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整首词充分显露了毛泽东的个性,结尾充满自信: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跨过而立之年后青春的活力会稍减,但还会保持那种改变环境的力量吗?

    在10月雨季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到了广州。他离开珠江边上这座喧闹的城市将近一年时间,毛泽东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也发生了变化。

    了解一下毛泽东怎样对他的同事解释这几个月的行踪,将是饶有趣味的。同事们一定非常关心他黯然失色的这段时间。我们所能说的是毛泽东没有浪费他的时间,他在不事声张地努力。不久他恢复党内工作。

    这主要是对国民党而言,因为他现在在国民党中的位置高于他在共产党中的位置。他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的领导机构的成员之一。

    毛泽东成了国民党的主要刊物《政治周报》的主编。1925年下半年,他在这份周报上非常热心地发表了出于自己手笔的15篇文章。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对时政不断的激进评论,与他在1923年在《向导》发表的激进评论如出一辙。

    《政治周报》和毛泽东写的发刊词。

    毛泽东在国民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务,他是宣传部第二号人物。因为宣传部的部长忙于广州政府总理的工作,毛泽东实际主持国民党的宣传工作。

    但是,毛泽东的第三个工作才闪现着未来的光辉。1925年10月,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了。在这一届学员中湖南人占了40%,毛泽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弟弟毛泽民就参加了这一届的学习。

    毛泽东在讲习所像一颗新星一样升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失色之后,他作为教师东山再起。

    毛泽东在兴旺的国民党内的工作引人注目,因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正从紧张趋于恶化。

    统一战线也许从未发生过作用。不管怎样,它在1926年春天已经破裂。一个右翼团体“西山会议派”———其成员曾在北京西山开会而得名———开始出现于国民党内,他们不愿与共产党有任何往来。

    就在毛泽东从湖南逃到广州之前,国民党内一位颇有影响的左翼领导人于广州被谋杀。“西山会议派”可能出钱资助了这一事件。

    在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反对统一战线的势头稍有收敛。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影响很大,大会在广州商业区举行,热闹非凡。和国民党的所有会议一样,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全体起立,朝孙中山的画像三鞠躬,聆听对他的遗嘱的宣读。毛泽东坐在前排,他发言与别人辩论,并以173票再次当选为执行委员会的候补委员(汪精卫的得票数最多,248票;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李大钊是192票)。毛泽东还被选进国民党的农民部。

    在代表宣传部向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毛泽东表达了他的新看法:“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城市而忽略了农民。”[35]

    他是正确的,然而这像是大旷野中的呐喊。国民党更像是一支军队而不是一个政党,这支军队的核心是家有地产的军官。像毛泽东曾经接触并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那样的革命,国民党怎么会赞同呢?那岂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西山会议派在会上处于绝对劣势,他们违背纪律引起了争论。对他们反对统一战线该怎么处置呢?毛泽东站在宽容的一边。[36]

    毛泽东的目的何在?在国民党的“二大”上他似乎偏右,以后的许多事情更说明其立场。

    手中有枪杆子的蒋介石在继承孙中山的事业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一旦把孙中山的几位信徒拉到自己身边,他就要反对共产党。

    1926年3月,蒋介石对统一战线进行破坏。他以“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对共产党发起突然一击,逮捕共产党员(其中有周恩来)[37],控制共产党力量较强的劳动工会。在国民党内部,他用阴谋制服汪精卫的左翼势力,汪精卫被迫赴欧洲“考察”。蒋介石控制了广州政府,并使之向右倾斜。

    然而,毛泽东绝没有断绝同国民党的往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