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三十七章:双输的协定(六)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赵鼎的自动辞职,搬走了秦桧前面最大的一个障碍,如今在南宋的朝廷上,能够对秦桧的政策有所制约的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人

    ------

    枢密副使王庶。

    王庶可不同于赵鼎,他除了具有儒家读书人的种种君子风范,还具有武官的那种忠肝义胆和铁血无情。

    无论如何,作为岳家军的亲密战友,单单是那股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就让秦桧望而生畏。

    对于这种人,单凭谣言是不可能动摇得了的。

    所以,为了要解决王庶,秦桧出动了他最后的杀手锏---女真人的帮助。

    ......

    经过了上一轮的磋商,因为南宋朝廷对金国提出来的条件全部应允,因此,在绍兴八年的十一月,金国派遣谕江南使张通古携带金熙宗诏书,偕同宋使王伦一道南下,与南宋签订合同。

    可是,临出发之前,张通古派一名银牌郎君告知南宋政府,对待这次金国的特使必须要符合以下的标准:

    一、诏谕使进入宋境后,负责迎接的官员在迎接的时候必须跪膝阶墀;二、诏谕使进入宋境后,州县官必须望金国诏书迎拜;三、诏谕使地位须与赵构同等;四、南朝皇帝须脱龙袍,穿臣服拜受大金诏书。

    金国的这个要求非常蹊跷,原因有两个:

    第一、在上次金国特使乌陵思谋来洽谈和议条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让高宗皇帝脱龙袍跪拜的这些条件。

    第二、即便这些条件真的是金熙宗临时起意,也会派一个较高级别的特使去通知南宋朝廷。比如乌陵思谋。而不是让张通古随便派一名银牌郎君去做。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外交的礼仪。

    所以,这些条件很有可能是张通古自己编造出来的。

    那么张通古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去问秦桧。因为张通古的身后是金国的完颜昌,而完颜昌就是秦桧的恩主。

    ......

    金国的这个要求在南宋的朝堂上一经宣布,几乎所有人的脸色都大变,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高宗皇帝。

    打脸、彻头彻尾地打脸!

    金国的这个举动,不但狠狠地把高宗皇帝的脸给打了个透亮,而且还把南宋朝廷的满朝文武百官给逐一打了个遍。

    皇帝变成了他人的臣子。那臣子的臣子岂不是变成了家奴?

    这时候,作为秦桧之下职位最高的一位官员,枢密副使王庶出手了。他一口气给高宗皇帝上了三份奏折。

    这三份奏折,言真意切,态度诚恳而真挚,劝说高宗皇帝马上停止与女真人的一切和谈的行动。

    对于王庶的奏折,高宗采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王庶给皇帝写了第四份札子。

    在这第四份札子里,王庶讲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点、王庶站在金国的角度,解释女真人为何要在此时提出讲和。是因为他们的国力开始衰弱了。

    虏人之破大辽,及长驱中原。几三十年矣。所得土地数倍汉唐;所得珠玉子女,莫知纪极。地广而无法以经理,财丰而恃势以相图。又老师宿将死亡殆尽,主幼权分,有患失之虑,此所以讲和为上也

    第二点、王庶直接指出,金国的军事力量不断衰弱,已经没有当年之勇了。

    虏人之兵,内有牵制,外多疑忌。所用之人非若昔日之勇锐,所签之军非若昔日之强悍。前出后空,尝有覆巢之虞,率众深入,不无倒戈之虑。又淮上荒墟,地无所掠;大江浩渺,未易可渡;诸将兵势不同曩时,此所以用兵为下也。

    第三点、王庶向高宗提出,假如你坚持讲和,请允许我离开。

    臣蒙陛下过听,擢置枢庭,言虽忠而不适于时,虑虽深而不明乎变。愚鲁自信,滞固不移,臣亦自厌其迟钝,况他人乎?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脚膝重膇,若犹贪冒宠荣,不知退避,罪戾之来,所不可逭陛下虽欲保全,有所不能。伏望矜臣衰惫,保臣始终,俾解职事,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以便医药。

    根据之前与秦桧的私下协定,高宗皇帝只得批准王庶所奏,撤销了他的职务,改由秦桧的死党孙近来担任枢密副使一职,这也是秦桧的主意。

    到这里为止,秦桧的梦寐以求的独相终于成功了。

    ......

    可以说,赵鼎和王庶的先后自动辞职,间接帮助了秦桧成为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独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根据宋朝的官制,宰相的权利被分为左右仆射、参政知事和枢密使三大部分。这种制度的设定,就是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

    虽然高宗皇帝自己违反了组织原则,私下给了秦桧一部分他不该有的权利,但是,假如赵鼎和王庶两人坚决不辞职,起码能对秦桧有所制约。

    遗憾的是,他们两人都选择了辞职和不争。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为什么要不争呢?

    是的,孔子是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可是,在《论语?泰伯章》中,曾子也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按照曾子的说法,赵鼎和王庶就应该坚守岗位,与秦桧死磕到底。方正他们两人又没有犯什么过错。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

    而赵鼎和王庶不争的结果,直接成全了秦桧成为独相的愿望。

    ......

    秦桧的这招“釜底抽薪”确实厉害,一下子就解决了高宗皇帝的几位丞相。但是秦桧漏算了一点------其他文武官员和广大百姓们的反应。

    张通古的四个条件实在是太过分了。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很多稍有血性的官员。无不怒火满腔。

    最先提出抗议的是江南重镇平江府的丘知府。

    当金国的特使团到达了平江府之后,知府大人带头绝决招待。

    想叩拜,做梦!

    说我不称职吗,可以,我辞职。

    这可是一省之长,堂堂封疆大吏的举措。而随着他的辞职,一场空前强烈的官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南宋朝廷。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