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三十六章:双输的协定(五)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被女真金人“阴遣”回南宋朝廷足足九年之后,我们的秦桧右相遇到了他上位夺权的最好机会。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根据南宋的官制,目前挂着宰相名头的有四人:左仆射赵鼎、右仆射秦桧、参知政事刘大中和枢密副使王庶。

    这四个人当中,参知政事刘大中政治态度温和中立,与首相赵鼎亦步亦趋;而枢密副使王庶与岳飞关系极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

    在这个内阁当中,有两个温和派、一个激进投降派、一个激进抗战派。这样的组合,包含着某种平衡的意思,体现出首相赵鼎的一片公心和苦心。

    首相赵鼎无疑是公平公正的,这也是他名声极好的原因。

    而如今,既然秦桧要当独相,包括赵鼎在内的其他内阁成员,就变成了秦桧的眼中钉肉中刺,非要铲除不可。

    至于赵鼎对于他秦桧的保荐和提拔的恩情,秦桧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在他秦桧的字典了,从来就是有仇必报,有恩莫提。

    第一个受到秦桧打击的是赵鼎的亲密战友---刘大中。

    为什么先从刘大中下手?

    原因有两个:第一、他与赵鼎的关系最牢固,什么事情都唯赵鼎是瞻,共同进退;第二、刘大中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

    先不管对错,只要与父亲的关系不太好,在南宋这个理学泛滥的国度,就是叛逆,就是违反孝道的精神。

    于是乎,在某御史的连番弹劾之下,参知政事刘大中被贬往外地,到处州去(今浙江丽水县)当知州。

    ......

    刘大中被赶走了。没有花费秦桧多大的力气。但是,对于剩下的赵鼎和王庶,却让秦桧大费周章。

    赵鼎和王庶两人,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工作认真负责,完全没有任何籍口和把柄被秦桧抓住。

    面对这种情况。假如换做是几年前的秦桧,很可能就会措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才好。

    可是,秦桧毕竟是秦桧。

    经历了在女真金国的几年艰苦岁月。好不容易才从底层爬上来,还获得了以完颜昌为主的金国高层的欣赏和信任;回到南宋后,又小心翼翼地侍候了多位的首相大人,可谓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如今的秦桧,魔功大成,还搞不掂你小小一个南宋朝廷?

    在秦桧的细心观察之下,很快就发现了赵鼎和王庶的一个共同的缺点---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君子。

    道德高尚、诚信可靠、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这不就是读书人要学习的目标和模范吗?怎么会变成缺点了呢?

    这一点,你我当然看不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好人,都是有道德底线的人。

    但是在秦桧的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除了刚才所说的道德高尚、诚信可靠、风度翩翩等等之外。君子还必须具备一些很重要的品质。

    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番说话: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是什么?

    “矜”是内心的一种傲,傲要傲在骨子里面,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

    孔子的这一番话,和孟子后来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当然是正能量满满的。但是,假如反过来使用,比如说让高宗皇帝做出什么言行,让这些君子们感到不堪和委屈,又或者是影响到他们的个人荣誉,那他们不是就不争了吗?

    问题是,怎样才能让高宗皇帝做出些让赵鼎和王庶感到不堪和委屈的行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桧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这个方法对于大部分读书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这个方法确实帮助到秦桧踏出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

    秦桧独自跑到皇宫里去,对高宗皇帝说道:““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皇帝你想不想讲和成功?假如你想成功讲和,就把这件事交给我一个人去办,否则的话,讲和永远不会成功。

    按照当时宋朝的组织纪律来说,秦桧这个做法明显是违规的行为,擅自跨越了赵鼎这道坎,也没有遵守“宰相共议”的组织原则。

    但是,高宗皇帝已经被反对声音搞得焦头烂额,而他本人也确实是求和心切,竟然就这样答应了秦桧的违规请求。

    “朕独委卿。”

    高宗皇帝真的要把议和的大权只交给了秦桧一个人。

    高宗皇帝很干脆就答应了秦桧的要求,而秦桧此时却反过来要吊皇帝的胃口:

    “臣亦恐未便。**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秦桧的说法是,您的信任让我感动且惶恐着,可这样快就做出决定是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我请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三天。如果三天之后您还是这样决定,那时我们才可以开始实行。

    读史每到此处,不禁要为秦桧叫一声好。

    假如抛开善恶忠奸,单以才华论,此时的秦桧就是一个天才,他牢牢地抓住了高宗皇帝的心理。

    一个没有安全感、不惜一切代价去讲和的人,怕的是什么?就是怕上当受骗,就是怕丧失他一直追逐而不可得的安全感。

    换一句话说,此时此刻的秦桧,就像是手持钓竿的渔夫,虽然高宗这条鱼儿已经上钩了,但是还要先松一松鱼丝线,这样才能确保鱼儿不会把线崩断。

    三天后,两人再次私下见面。

    高宗皇帝重申了他的决定没变,一切只交给秦桧一个人去处理。

    可秦桧却再一次拒绝。他说道:““臣仍恐别有未便,**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

    皇帝陛下您的心真的静下来了吗,真的确信自己想要什么了吗。兹事体大。为了事后永不后悔,请您再思考三天。然后再做决定。

    秦桧手中的鱼丝线放得越松,高宗这条鱼儿越是要向着秦桧逼近。

    两人又再分开,各不相扰,又三天之后再见面。高宗议和的心更加坚定了。他重申对秦桧的支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