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核心著作《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尽管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这样一部引人入胜、才华横溢的作品居然受到了如此的忽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哲学舞台是被其宿敌黑格尔给霸占了的。叔本华曾多次尝试在柏林大学的课堂上教授自己的哲学。他将自己所授的课,与黑格尔上的课设置在同一时间,这一固执且自讨没趣的行为给他带来的结果只有不可避免的耻辱:学生们蜂拥着去听黑格尔的课,只有个别几个“怪茄”愿意听他的,有时他甚至对着空荡荡的教室讲课。
后来叔本华对黑格尔进行了一系列的咒骂,像“拙劣的老.江湖骗子”这种已经算是说得比较轻的了,这点上他让自己很不讨人喜欢。他1839年凭借《论意欲的自由》那篇文章荣膺了挪威科学院的论文奖。并且他在第二年持《论道德的基础》参加了皇家丹麦科学研究协会举办的题为“道德的基础”有奖征文,尽管这是唯一的一篇应征论文,但还是“悲剧”了。很显然,谩骂多名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是论文被拒绝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叔本华还是很有个性地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冠以“没有被皇家丹麦科学研究协会授奖”的描述,并在序言中增加了更多对黑格尔的谩骂,而且还骂了丹麦人。
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指责在现代也很少引起什么共鸣,不过卡尔?波普尔却是赞成叔本华的著名当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黑格尔仍是现代哲学课程表里的核心内容,而叔本华只能算是“非主流”。两者的哲学影响相比起来,恐怕大家都会说是黑格尔的更深远更伟大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胜负已分。黑格尔,跟其他大多数哲学家一样,基本上算是乐观主义者,他认为“历史终将为我们带来自由、理解和理性”。而叔本华作为数不多的悲观哲学家之一,并没有从历史中找到拯救,他认为不管现在或是将来的政治制度如何,人类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