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爹是袁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六章 乌巢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桃红柳绿。〖微书网 www.103shu.com〗

    乌巢,是一片方圆十几里的平原,位于酸枣县境内,因为南临乌巢泽,故此得名。

    袁绍大军的囤粮之地,就设置在这里,由偏将苏由率领一万人马把守。

    为了隐蔽行踪,袁军把粮草都堆积在营帐里面,外面有重兵把守,从远处眺望,与一般的营寨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十几万袁军屯兵于官渡附近,光营寨就扎下了十几处,绵延二十多里,不知道内情的绝对想不到这座普通的寨栅就是袁军的囤粮之地。

    乌巢粮仓,存储了五十万石粮食,二十五万石草料,可以供应十四万袁军五个月的日常饮食,事关重大,胜负维系于此。为什么袁绍不把粮仓囤积在主力大军的营中,加以保护,却偏偏跑到乌巢来囤粮?

    其一,主力大军的主要任务是与曹军决战,随时根据战况拔营移动,居无定所,或者前进,或者后退;若是把粮草囤积在主力大营之内,必然会对行军作战形成掣肘,影响行动。

    故此,很少有人把粮仓和主力大军的营寨放在一块。

    其二,粮仓最怕的就是火攻,囤粮营寨南面的乌巢泽之中水量充足,取水方便,倘若有个闪失,可以迅速的取水灭火,保住粮草。

    其三,乌巢距离前方战线五十多里,一路上有十几座寨栅庇护,曹军想要进攻乌巢粮仓。必须绕过沿途的一座座营寨。这样就会被沿途的袁军侦骑发现行踪,从而在半道上发动突袭。保护粮草。

    综合以上各种原因,因此袁绍在审配、逢纪、许攸等谋士的建议之下,把囤粮的地点放在了乌巢,命令苏由率一万精兵把守。

    但袁买知道这样并不安全,如果按照历史的自然发展,用不了多久,许攸就会向曹操投诚,并且献上火烧乌巢之计。

    最终。随着曹操的一把大火,乌巢的五十万石粮食付之一炬,对于袁军的军心形成了巨大的打击,最终导致了袁军的大溃败,让曹操奠定了称雄北方的基础。

    因此,战争刚一开始,袁买便对乌巢方面的情况时刻留意。光派出的侦骑、斥候就有近百人,严密监控乌巢周围的一举一动,有任何风吹草动,时刻向自己汇报。

    仅仅这样,袁买觉得还不够。

    乌巢重地,绝对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亲自带了徐庶、郭淮、祝公道、周仓、张勋等人率领八千精兵驻扎在黄河北岸边,距离南面的乌巢只有四十里路。并且准备了大量船只,只要乌巢有任何风吹草动,随时可以渡河驰援。

    就算是这样,袁买依然觉得还不够保险。

    又命张辽和王双率兵撤离洛阳。兜着圈子向酸枣县进军,然后在乌巢周围三十里左右的范围内。寻找隐蔽的地方安营扎寨,随时准备救援乌巢。

    有了这近两万人马隐藏在暗处保护粮仓,袁买对于乌巢的安全稍松一口气。留下沮授、田畴、诸葛瑾、袁曜等人坐镇怀县,供应各方粮草,联络各方。

    又命高顺率一万人马离开河东治所安邑,向南挺进,屯驻在黄河北岸的河北县境内,修筑工事,巩固防御,与黄河南岸的弘农郡对峙。

    弘农郡守将是夏侯渊的族侄夏侯尚,善于用兵,麾下八千人马驻守在弘农郡境内,与河东隔河相望,不可不防。

    有高顺扼守河东前沿要塞,贾逵坐镇河东,整个河东郡的防御便固若金汤。

    又调赵云率本部一万人撤到隶属河内郡的河阳县一带驻防,与驻扎在孟津的徐盛水师遥相呼应,拱卫大本营怀县,和镇守河南的曹军大将于禁相互对峙。

    一开始,于禁听说袁军渡河来袭洛阳,便将河南各地兵马集结在洛阳城下,准备与张辽、王双一决胜负。

    谁知双方还未交锋,便传来了河东失守的消息,于禁这才明白中了袁买的“声东击西”之计。

    不过,于禁也并没有往心里去,自己负责的防区是整个河南尹,河东郡是夏侯渊的防区,就算丢失了,和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自己保住河南各县就可以。

    听说张辽、王双的兵马距离雒阳只有三十里的时候,忽然掉头向东,不知意欲何为?

    于禁判断张辽、王双很可能觉得雒阳囤积了重兵,所以准备改袭荥阳,便留下卫凯、路昭镇守洛阳,自己与朱灵率领一万五千人,出城追袭。

    一路追到荥阳境内,于禁才发现自己的判断再次出现了失误,张辽和王双并没有攻打荥阳,而是头也不回的向东而去,一路上过阳武、封丘,朝着酸枣一带进发,更加不知所以然?

    “这张辽有病吗?领着老子兜圈子!”

    于禁有些愤怒,实在弄不明白并州军打的什么算盘?唯恐洛阳有失,给朱灵留下五千人马,让他驻防荥阳,自己率领一万人撤回洛阳。

    反正张辽和王双去的酸枣一带属于陈留防区,那是曹仁的责任区,与自己无关。

    况且曹公正督率大军与袁绍在官渡一战交锋,距离酸枣也不过只有六七十里地,自己没必要舍了防区,被张辽牵着鼻子走,只要保护好自己的地盘,谁也说不了自己什么。

    就在于禁被张辽牵着鼻子团团转的时候,渡河未成的夏侯渊率领两万人进入了河南境内。本来打算协助于禁和并州军大战一场,到了洛阳城下才知道张辽已经引军退走,向东蹿入了酸枣一带,不知所踪。

    “文则将军,你我联合渡河,向河内发起强袭如何?”

    夏侯渊将兵马屯驻在洛阳城外,自己带了百十名心腹进了雒阳城,向于禁提出了请求,希望于禁和自己合作,渡河强袭河内。

    于禁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赵云已经在河阳屯兵,徐盛的水师盘踞在孟津港口,有艨艟战舰上百艘,想过黄河,实在困难。况且,袁绍十五万大军正在河南东面的官渡一带与曹公决战,距离雒阳不过一百五十里,倘若袁绍得知我出兵攻河内,必然遣兵来袭洛阳,首尾遭攻,如此洛阳难保。曹公怪罪下来,谁能担待?恕于禁无能为力!”

    夏侯渊知道于禁抱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但自己的级别和他相当,无权指挥于禁。而且于禁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渡河能否成功不说,倘若袁绍乘机偷袭洛阳,必然导致腹背受敌。于禁为了自己的利益,拒绝出兵,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