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区,其中以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和下游的江苏、安徽对武汉影响较大。而北方地区各省,由于革命的力量比较薄弱,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较为稳固,因而没有出现独立的省区,但当地的同盟会员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团体也发动了规模不等的起义和暴动。此外,东北、内蒙、西北的甘肃和新疆、西南的少数民族人民,也先后爆发了反清斗争。这些起义和暴动,无形之中对武昌起义起了积极的策应作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革命。只是,武昌起义突然引领了全国革命起义的浪潮实在是出乎同盟会的意料,所以同盟会中的黄兴,胡汉民等领导人对迅猛到来的革命形势没有足够的准备,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通盘的筹划,在各省的实力有大有小,对革命的态度也不相同,参加起义队伍的更是鱼龙混杂,这就使各独立省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有的省在革命派武装夺取政权后,被立宪派、旧官僚采取阴谋手段,窃夺了实权如湖北、福建。有的省被立宪派分子采取流血政变的办法篡夺了政权,如湖南。有的省在革命洪流冲击下,迫于形势,采取改头换面的手法,仅将旧衙门换上一块新招牌,江苏和广西两省就这样干,就宣布一件革命完成。
即使革命党掌权的省份,也有部分革命党人很快成为争权夺利的政客,或者变成了地方军阀如安徽、山西。这些独立的省份,相互之间各有打算,内部局势也不稳定,因此很难做到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但尽管如此,各省的独立,还是极大地孤立了清政府,壮大了革命声势。同时,由于革命党人重视做新军的工作,自武昌新军打响反清第一枪后,不到三个月,在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的新军中,先后反正、解散、溃败的约有七个镇、十个混成协、三个标,大大削弱了满清政府的军队力量,有这些,都为最后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之,此时神州大地上的种种改变,已经预示着一件事——
这次的起义,玩的有些大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