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在税赋中扣除。但是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兵役法案》整顿现有军户。改革军户制为义务兵制,废除军户之说。规定但凡年满十六岁的。无论家族身世,都有向朝廷表示忠心的义务,至四十五岁止。服役期限战时为五年,平时为三年。退役后,返回原籍登记造册,转为预备役。地方官府负责定期召集cāo练,但是不能在农忙时进行,给予一定的补贴。
《军工部设立法案》重新建立军工基地,特别是在太湖中洞庭东、西二山设立军工基地。在工部外设军工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等等诸多法案,其中牵涉了个地方的利益所在,内阁备案后,交与立法院讨论,必须有超过七成的人通过。然后将通过的法案报于皇帝签署执行。
朱元璋这也是无奈之举,快五十岁的年纪了,必须要加快步伐,从前顾虑过的多种因素也要强制实行,因为在自己约束下的阵痛。远远要比自己死后,儿子在儒家的cāo纵下进行的阵痛要好的多。
他看出了儒家派系的争斗,也很清楚这些人争斗的后果,所以他不允许自己所改变的世界再回到原来的轨迹上。
而且朱元璋也明白,正是自己的改变,造就了当今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可能终自己一生,也无法彻底的看出隐患,但是隐患的确是存在的,只是现在一直淹没在前进的步伐之中,一旦步伐停滞,或者遇见自己的子孙有了守成的打算,那么所有的隐患都会显示出来,一下子击溃整个体系。
不过皇帝的这次明显下放权力,也落入到了很多人的眼里。
之前,皇上成立内阁,由内阁主理三司六部的rì常事务,大家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毕竟皇帝每天还是会处理大量的国事,内阁不过是将各处的奏折筛选过一遍后,选择出必须皇帝签署的部分,那等于减轻了皇帝的负担,再加上有层层监督,内阁之内要有表决的通过,才能觉得那些奏折是由皇帝决定,那些奏折由内阁自行处理。
那样的话,天下还是儒家的天下,还是皇上的天下,但是这次立法院的成立,每个人都有些不安起来,原来的八十六个委员还好说些,都是一些致仕的官员和当代大儒担当,大家虽然政见不同,但都是读书人,还算可以。
而由藩王长子作为委员,那是皇帝为了安抚藩王,增加皇权,也无可厚非。可是各省选择出来的那些委员就不好说了,三十人之中,大部分身后都有商人的背影,或多或少的有些牵连。
虽然占得比例较少,但是让读书人和这些人坐在一起议事,那就有待商榷了,心里那种别扭就不要提了,反正是浑身上下不自在。
四年一届,原来以致仕官员为主的委员肯定会有离开的,若是皇上还以此为依据添补委员的话,久而久之,那不是立法院充满了一股铜臭味吗?
从立法院的职责上可以看出,立法院有左右朝政的能力,虽然暂时没有显现,但是以众人的政治眼光来看,肯定有左右朝政的能力。比如说国家开支预算,立法院不通过,内阁和户部就要不断的去迎合立法院的步调来调整,因为皇帝说了,立法院不通过的议案。皇上不会批复的,哪怕就是紫禁城的修复,也不会批复。
换而言之,就拿储君之位来说,如果立法院通过另立储君的议案,皇上也会批复。那天下不大乱了吗?
而有些人认为。如果皇上有意换储君,但是立法院不通过,皇上也是无可奈何了。
立法院是把双刃剑,就看拿在谁手中,但是皇上却好似无意去握剑柄,因为皇上在立法院成立伊始。就宣布,他每年只有一次可以驳回已经通过议案的机会,金口玉言一旦说出,很难更改的。
而此时,无论是方孝孺,还是解缙、杨杰等人,都把眼光钉在立法院的席位上来。一百二十七个席位,十一个席位属于藩王世子的,谁也不敢去动,因为都默认那是皇帝的力量。
而其余的一百一十六个席位中的委员们,立即成了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大明周报》连续数天,对于每个委员的详细情况给予了报道。除了各方的力量之外,剩余的无派系人物成了大家争取的对象。
谁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结果,原来令人不屑一顾的司法部成员,现在的风头却比六部尚书还要引人注目。
在大明立法院成立不过一年的时候。朱元璋知道肯定会遭受到很大的阻力,要不是自己的强势,根本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达成目标,但是现在大臣们都是在自己的鼻息下小心翼翼的遵从,一旦自己震慑不住了怎么办。
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就比如说历朝各代重农轻商的观念,再加上商人逐利时的不择手段。不光是士大夫阶层对其有些轻视,就算是寻常百姓家也不见得对其有什么好感,个别乐善好施的除外,就连商贾本身估计也有些轻视自己了。要不然,就不会在永嘉学派的支持下,拼命的寻求政治途径。
寻求政治途径的原因,就是源于自己的自卑,想光宗耀祖,想直起腰板做人。
现在朱元璋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看见一点曙光,商贾们肯定就犹如饿狼出来觅食一般,绿油油的眼珠不断的寻求着猎物,企图找到果腹之物,当然,不是真正的果腹之物,而是满足他们已经没有很久的自尊心。
而士大夫阶层肯定也不会让这些满身铜臭味的商贾和自己平起平坐,一方是高人一等,一方是充满自卑的希翼,对撞的结果如果失去一个强势而又持平的君王做保证,后果是可怕的,过程也是艰难的。
朱元璋根本就不给众人喘息的时间,由于各省刚刚经历过立法院思想的冲击,朱元璋不想逼的太紧,所以只好拿海外藩王开刀了。
朱元璋下诏朝鲜、本州、九州、四国、琉球、安南、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等地的藩王,责成他们在各自的藩国内成立参议院,模仿大明京师的立法院建制,在藩国内实行区域xìng质的立法。并以一年为限,一年后要看到具体的实施奏折,否则就割除藩王的封地,改封其他藩王。
对于海外藩王属地的改革,由于不是在自己本土,朱元璋更为大胆一些,给各地藩王的意见就是,在藩地之内以府为单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