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的费用,这样算下来,长久发展倒是很有好处,但是短时间内,养一个屯田的兵卒,要比养活一个卫戍边防的兵卒花费少不到哪里去。
怎么办?
向朝廷奏报,一来一回,单单是时间都拖不起,而且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
就算是能拖的起时间,手下那十几万的屯田兵卒,也等不起,徐达也是一筹莫展,正在这个时候,庞煌携李文忠来到,倒是给了他一个希望。
向民间借贷,这是庞煌出的主意!
但庞煌肯定是没有这么多钱借给徐达,他的钱,除了建立银行要留一些本金之外,剩下的还要建设清华义学,这虽然比不上军队的开支,但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实话说,庞煌也没有余钱!他给徐达提的建议是向北平的商贾们借贷。
向粮商借粮食做种,像盐商借盐吃饭,向布匹商人借钱穿衣,向.......。
总之来说,能借到什么就去借,反而暂时留着朝廷拨下来的钱作为储备。庞煌相信,凭着徐大将军的名声,和军队一直很强势的做事手法,就没有借不来的东西。
而且说好了是借,又不是不还,到时候庞煌再派些书吏过去,连利息都给你算好,总是没有话说了吧!
你就是告到南京去,也没有很好地说辞,再说了,现在北平还要靠徐大将军来保护,谁傻的要去和自己的保护伞过不去呢?
这也是庞煌没有办法的决定,趁着柳若秋也来了北平,大家合计了一下,既然你有库存,那就要先把商贾们的库存清空再说,免得他们老是不进货,这样对于一个商业的良心发展也不是很好。
现在是四月,徐大将军以秋季的收获做抵押,虽然利润压的很低,但应该让人说不出什么,就算是传到皇帝哪里,这样的权宜之计,也会不了了之。
至于商贾们现在的库存,被屯田的兵卒以低价卖走,虽然又利润,那也是少的可怜,按照商贾的想法,赚的少,那就等于赔钱了。
赔了钱,就要加倍的捞回来,如果这样想他们就需要进货,但是现在的大形势在哪里放着,全大明都在强制使用宝钞,无论你去哪里进货,都要用大明宝钞是不是。
不知不觉的,商贾们就进入了庞煌计算好的步调内,当然庞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没有自己的举措,估计大家也会慢慢习惯宝钞的面世,他这样做,当然有自己的道理的。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