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有一个小世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一知半解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棒子国的韩医学。高丽国的高丽医学、小矮子国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高丽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高丽国的高丽国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

    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

    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相比起西医而言,中医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典故和长久的历史。

    岐黄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

    现存有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即“正统神医”也。

    悬壶《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

    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