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3章】 参谋体系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恰恰相反,国防军方面无论是前指和大本营都有些担心神尾会选择第三条道路。一旦如此,意味着日军和国防军将会进入防守vs防守的“最高境界”,日军拖得起,国防军拖不起……如果要转入阵地进攻,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命。对于胜利也要,损失也要小的夏海强来说,这是一个委实难下的命令。当听说神尾没有收缩固守后,夏海强和大本营的一干圆老都松了口气,小鬼子还是很要面子的,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的古话,死要面子活受罪!

    经过一番推演和讨论,神尾师团长和部下最终商定的结果是第一、二种方案的结合体。一方面,国防军的包围圈修筑地范围不大,极大地挡住了神尾师团进行机动的空间,想迂回么?对不起,到哪里都是防守军队,看你何处遁形?另一方面,后路被断、部队被包围的消息对于士气和军心影响太大。当然,目前的方针也经过了慎重考虑。神尾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动用次要兵力对35团阵地发起猛攻,给国防军营造突围方向在彼的假象,逼迫国防军将军力和技术兵器集中与此,然后再将主要兵力攻击64团,争取一次成功,跳出包围圈——神尾已打听清楚,2师是从北洋军余部改编过来的,无论价值取向还是忠诚度都无法与秦时竹的“嫡系”部队相比,他认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口和“弱点”。

    听着日军朝本方阵地加速推进的消息,负责断后的22师少将师长吴佩孚不仅没有任何担忧反而倍加轻松——小鬼子气数已尽,破敌就在眼前。吴佩孚是自视甚高之人,但对于用12万吃掉对方5万也没有切实的把握,或者说认为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日军蜷缩成为刺猬,极难下口。但神尾先是对35团猛攻,猛攻不可后再命令后卫队转攻64团,却是犯了“四处碰壁”的大忌,硬生生地将防卫战打成进攻战这不是找死么?神尾的算盘固然打得很精明,但他没有料到。所有部队调动的情况和分布态势都不可能瞒过国防军头顶的空中优势。一马平川地山东平原固然不是伏击的好场所,但反过来讲何尝又是进行隐蔽和潜伏的好场所呢?环境对双方是公平的。

    神尾师团面对被围困的窘境,收缩了部队的兵力,并且将全部兵力分成了两个梯队,35团阵地对面、战事激烈地是次要梯队,64团阵地对面。尚未进行战斗接触的反而是主要梯队。神尾在紧张地调度兵力,前指也在紧张地进行布置。沙盘上的日军小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收缩,从四面伸展的八脚章鱼状编成了哑铃状——西边小,东边大,中间细细的只布置了不到1个联队的联络兵力。

    推进,推进……鬼子在收缩,国防军在前进。随着情报的明确,在其他方面的国防军开始紧缩作战。各部队犹如一道道锋利地匕首,开始了向心推进。他们要么没有遭到敌人的抵抗,要么只遭到了微弱的反击。鬼子很快退出了接战。一天一夜过去后,包围圈覆盖地面积从东西宽55里变成了45里,从南北宽75里变成了60里,国防军稳扎稳打、杀机毕露,鬼子步步后退,伺机突围。但不管鬼子是快速撤退也好,节节败退也罢,国防军推进的速度也是有条不紊。既不会因为望风披靡而加快步子追击也不会因为对手负隅顽抗而放慢脚步,整条战线犹如一个整体。齐刷刷地向前推动,让神尾师团找不到任何因一部推进过快破坏战线的破绽。试了几次以后,鬼子悻悻然作罢,放弃了“诱敌深入”的计划,抓紧实施自己的计划……

    大本营里,张绍曾、蒋方震等面对沙盘苦苦思索,谋求一个歼敌要诀。4万多的敌人,要想一口吞下去而又不崩坏牙确实需要点真功夫。

    “报告,山东前指发来的最新侦查示意图和作战计划。”

    “我看看。”蒋方震接过来一看。原本皱拢的眉头忽地伸展开来,随手在沙盘上摆弄了几面小旗帜。聚精会神盯着沙盘的张绍曾眼前一亮,惊喜地问道:“百里兄,现在战场是这样地态势了?”

    “是的,敬舆,我看神尾是在发昏。”

    “好好好,发昏就好。”张绍曾高兴地说道,“对我们很有利啊……”然后手指头直接指着沙盘上部队,说道。“只需如此……如此……”

    “哈哈哈哈!”蒋方震大笑。然后把电报递给对方,“你看看他们的建议。”

    张绍曾接过来一看。随即哑然失笑:“大家地看法都是如此嘛!”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

    鬼子失败地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注定了。

    神尾师团被困在包围圈中已经两天了。两天以来。包围圈构筑得愈发紧密和细致。布置地兵力也愈加从容与周到。这与国防军山东前指高效而又卓越地参谋群体是分不开地。从战略层面来加以思考地话就可以得出结论——国防军地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传统地军队中并没有单设参谋军官这一群体。独裁性强地、统御能力强地将军往往是一肩挑。根本容不得有同僚或者属下地争论行为。独裁性小地、统御能力弱地将军虽然往往也会发挥部下和亲信地积极性。也会听取他们地意见。但成制度地参谋军官是没有容身之地地。顶多是冠以师爷、参赞等名义地人物(而且往往是文人出身)来帮助参谋、筹划。他们一般都是统兵将军地私人幕僚。和长官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地连带关系。并不是随部队地进退而进退地制度人员。

    清末新军改制后。虽然强调要向德国学习。也仿效德国模式建立了参谋制度、军事合议制度等。但由于袁世凯等人地操纵和蕴藏地野心。通常都把军队视为个人地私有财产。选拔参谋、下属地首要条件是看此人忠诚于长官个人否。至于能力则是第二位地。参谋体系只有在主将认可地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参谋制度往往名存实亡。无法形成其应有地保障力。更何况。在视军权为个人财产和立身安命所在地体制中。如果让某人出任参谋。往往意味着对其兵权地剥夺。这是任何一个有抱负地军人所无法容忍地。

    于是,出任参谋地人要么是上级派遣下来监视、防范下级的监军性人员,要么是被同僚、上级所排斥的边缘性人员,要么干脆就是上级已准备予以提拔、任用的贵胄子弟,是来走个过场,前来镀金的临时性人员。第一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猜疑心极重,相互间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背地里的小动作却可能弄个不停;第二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无共同语言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