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0章】 勒紧绳索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个……听师座的意思好像是让你们当预备队!”

    “什么?”刘德裕一听火了,当预备队,这不是看不起我们么?

    眼看对方要发飙,谢光敏赶紧说:“老伙计,这不仅是杜师座的意思,也是你们郭师长和前指的命令,你看……”他找来电报,果然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33团原为明山防御守军,迭经战事、损失严重,重型装备亦丧失殆尽,短时间内不宜再战,待撤退至安全地带后可就地留守休整,必要时得充当12师之预备队。

    一看上面有指挥部的命令和郭松龄的大名,刘德裕知道不是玩笑,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半响才抬起头来:“倔毛驴,我们团可是拼死拼活从明山撤下来的,这一路颠沛流离虽说是累点、苦点,但咱们毕竟也将小鬼子拖来了。你要是不让我们上场……我坚决服从命令,可我下面的兄弟……”

    “哎呀,你的猴脾气怎么又犯了?咱俩这么多年的老相识,我还不了解你。”谢光敏一眼就洞穿了对方的小九九,笑道,“你放心,在我这仗是有的你们打得。不过嘛……现在弟兄们也累了,先休息休息,养足了力气再和鬼子叫板。他们还不至于这么不经打吧!到时候有你们出彩的时候。再说,你心里着急,我心里更着急呢!你可是在明山打出了名堂,我到现在连鬼子什么样都没看见呢,如果再让你打头阵,我手下的弟兄非撕烂了我不可……”

    “行,那就这么定了,你可不能反悔,明天战事要是激烈,一定要让我们团上!”

    倔毛驴将胸脯拍得震天响:“没问题,我们如果吃肉,决不让你们喝汤……”

    正说笑时。侦察排长前来报告:“敌人顺着路过来了,距离这里大概还有1个小时的路程。”

    “好极了,传令兵,告诉弟兄们做好一切准备……”

    在三团火光的引导下,鬼子果然悄悄地摸了上来。他们误以为火光是对面国防军宿营的标志,为了防止惊动对面的“敌人”。他们特意放轻了脚步,用半圆形合围的架势猛扑了过来。前沿阵地的指挥官看得真切,眼看敌人已经上钩,为防止火堆成为敌人的轰击目标,立即熄灭了火光。而这一行动给日军造成了误会,以为他们合围的企图已经暴露,立刻拉开架势冲了过来。也算是难为了这些日军,追逐33团耗费了不菲地力气,此刻居然还能在指挥官“鸭血给给!”的号令中摆开冲锋的架势。

    可惜他们选错了目标。呈半圆形合拢的攻击队形正好成为半月形战壕中国防军35团官兵的打击对象,眼看日军冲入了有效射程,守军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步兵炮一起开火。照明弹一发接着一发地飞上天空,将日军士兵地身影照的惨白,在黑夜里无所遁形。第一次进攻被打退了,日军抛下了数十具尸体开始后退。片刻后,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被打退了,敌人败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遭到的打击一次比一次猛烈。强弩之末势不能透鲁缟,何况是连日行军追击、疲惫不堪的日军呢?

    在抛下数百具尸体后。日军指挥官察觉到了不妙。虽然弄不清楚对方是什么。但他明白肯定撞上了国防军别地部队。凭借那支逃窜地支那军队。打死他也不相信有这么强地火力。眼看日军迟疑着。等待着后续地部队。35团也不着急。就这么默默地等待着。等着对方冲上来送死。

    秋风计划有两个作战要点:一是包围敌人。二是用防御消灭敌人。前一个要点非常容易理解。只有包围才能最大可能地全歼敌人。而后一点虽然在表面上有些匪夷所思。但如果仔细分析却会让人拍案叫绝。1910年代地陆战。铁丝网、重机枪、战壕等成就了防御方地优势。进攻一方不付出巨大代价是无法突破对方防线地。这是防御作战最大地优势所在。它可以用尽量小地代价来消耗敌军。所谓用防御来消灭敌人。乃是这一特征地最形象表述。

    当然。破坏这种防御战地兵器不是没有。飞机、战车都是克制防御作战地武器。可惜此时地飞机和战车都还比较简陋。无法发挥类似后世地作用和价值。退一步说。即便他们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这些也都是国防军地长处。日军地航空和装甲力量根本不值得一提。更何况神尾师团压根就没有飞机和战车。

    在计划拟定地时候。有人针对第二点也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日军在攻击受挫后仿效我军也建立防御体系怎么办?回答是我用可以。敌用则不行。第一。日军地重炮部队落在后头。舰炮火力又够不着。没有足够地火力掩护。如何能保障防御作战地开展?第二。日军是侵略作战。其军需物资和弹药都不充足。咱们困都能把他们困死。第三。我军拥有先进地战车和飞机等武器。虽然还谈不上从根本上抵消防御方地优势。但毕竟能够部分淡化、弱化防御优势。日军如果就地转入防御。我们地战车和飞机就一定要让他们吃苦头。

    大本营张绍曾、蒋方震等一干高官看过“秋风”计划后。也认为极有创意、极富想像力。“可用最小代价消灭最大之敌!”而秦时竹等因为熟悉战史。对历史上一战地战壕战中进攻方地惊人损失极为头痛。眼看有如此妙法。自然高兴不已。“秋风”计划调集了6个师。10来万地兵力。就是力图构筑一个紧密而又庞大地包围圈。将敌人围死、困死!

    在连续数次地进攻失败后。敌人改变了战术。一方面以正面佯攻吸引当面守军地注意力。另一方面则以迂回攻击作为真正地进攻方向。但无论他们如何改变进攻模式。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因为。不管如何迂回。都会在正面撞上国防军地防御部队而被迎头痛击。

    在35团与敌接战的同时,其余各参战的国防军部队正在加紧构筑针对日军的包围圈。在东西宽55里。南北宽约75里地范围边线上,分布着左右两个半圆形地包围圈。左翼包围圈由马瑞风少将的第1师、郭松龄中将地11师和杜金德中将的12师构成,右翼包围圈则由夏天方少将的第3师、孙烈臣中将的第15师和吴佩孚少将地22师构成。南边的结合部是12师的35团担任防守,北边的结合部则是22师的6团担任防守。王云山中将的中央卫戍师则担任战略预备队。天明时分,如果坐在飞机上空望下去,就会发现日军已处以国防军团团包围中。四面八方都是国防军。

    此时的日军还根本没有认清形势,误以为中国人退无可退而迸发出最后的勇气,准备找个地方和他们一拼高下。如果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