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勒安醒来后又休养了两三天,28号才下床召见自己的属下了解最近的情况,29号就已经可以正常装束去见希特勒了,不由得让人咋舌他的体质恢复能力。不过凯瑟琳诺娃和伊莉雅这些知道点真相的人就不会这么觉得了,毕竟只是被爆炸的气压冲击波震出一些内伤,外加在有减压防护服的情况下玩了一把50米跳台跳水,躺上十天半个月身体的机能本来就已经恢复地七七八八了。
关于前线作战战况的消息维勒安是从档卫军高层将领迪特儿上将那里咨询来的。根据目前的情况,在维勒安动弹不得的这半个月里,德军基于突袭带来的优势仍然没有耗尽,苏联人准备不足后勤混乱带来的恶果和因为初期打击彻底丧失制空权造成的DEBUFF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这半个月里德军总计又歼灭俘虏了大约150万数量规模的苏军,算上维勒安出事前歼灭的苏军和现在已经被德军彻底包围铁板钉钉能消灭的苏军在内,到5月底,德军总计消灭的苏军人数达到了200万人,苏军方面坦克损失达到了4500辆,含迫击炮在内的轻重火炮6000门,战机3700架——其中在前沿的半个月作战中,苏军损失掉的T34-76和KV-1,KV-2加起来也有700多辆,很多并不是因为在4号坦克面前没有一战之力,相反是因为弹药储备不足而白白遭受了无谓地损失,至于T-34-85如果不是因为成军未久还没有配属到最前沿的话,说不定也会成为死得不明不白的炮灰。
很多KV-2坦克因为使用的是152mm口径的重炮,炮弹重量大,车体内平时预备弹药数量不足,很多坦克在被派去进攻德军的时候由于附近的补给枢纽被德国人的俯冲轰炸机以毫无制空权干扰的jīng确打击下从容炸毁,不得不带着4发炮弹上战场。苏军西方面军在波兰境内部署的KV-2坦克在开战前有1个团的编制,总计60余辆,还有T-34-76和KV-1总计150辆,结果根据战后德军的统计来看,所有使用152mm炮的KV-2坦克开上战场和德军对战的时候,平均备弹量只有7发,KV-1和T-34-76备弹量也不足20发,打完后就只能指望依靠厚重的装甲猛冲上去撞击德军坦克来作战了——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德军的长身管反坦克炮多为3号坦克N型的50mm长管炮,KV-2的坚实重甲即使是在0米的距离上被3号坦克的50mm穿甲弹顶着脑门开炮都打不穿,因此这一招确实给德国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可是这一切现在都只能存在于架设中了,在普遍拥有48倍径75mm反坦克炮的4号坦克H/J型来说,打打KV-2远距离肯定还是打不穿的,可是如果被接近到300米以内专挑侧面装甲打的话还是有把握干掉的,以德军装甲兵的战术素质,苏联人无法指望德国人在苏军坦克冲过300米的最终冲刺距离所需的时间里,都打不中苏军坦克的侧甲,因此前沿的KV-2坦克的野蛮冲锋也就成为了后来战争史学上的一个笑柄。
至于苏军的物资损失和被缴获更是不计其数。军用、民用卡车和其他载重牵引器械被德军缴获和摧毁的就达到了20000辆,被德军缴获火车机车80多台,车皮1400多节——这些东西目前都扮演着德军zhōngyāng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深入苏联本土后的后勤保障主力了。而因为前沿弹药库和燃油储备点在德军的空中压制破坏交通的突袭下,更是遭受了惨重的缴获。光105mm口径以上的重炮炮弹被德军缴获的就有160万发,而与之对应的被德军缴获的105mm口径以上重炮只有六七百门,为了后勤补给统一的需要,那些缴获的苏制重炮和炮弹都被德国人转交给了罗马尼亚军队使用。饶是如此,考虑到这些炮弹的庞大数量和与之相对来说不算多的炮门数,也足够罗马尼亚人用到年底的了。
当然,随着5月20rì斯大林鉴于现状枪毙了西方面军和波兰、波罗的海占领军总计40几名开战后表现“惊慌失措”的苏军将领,并且重新认清当前形势,发布了焦土抗战的战略要求,也就是《第227号训令——不许后退一步》后,苏军这种大规模崩溃、大规模“资敌”的形势总算是缓解下来了,截止到5月底,从莫斯科空降到各前线部队的近卫军组成的督战部队被充实到了各前沿的营、团级战斗单位,这些普遍装备了沙和一切近距离屠杀自己人利器的读战队被授权可以直接无jǐng告枪决一切临阵退却的士兵和在没有上级命令情况下擅自决定撤退的同级别军官。
虽然苏军溃退的速度依然止不住,但是好歹已经学会在败退前炸毁一切可以被敌人利用的军事设施和运不走的物资仓储,开走所有军用运输器材,如果铁路被炸断火车开不走的话那就抢修,没能在德军到达前修复铁路的话——这也是初期作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那就只能直接炸毁火车以免给德国人继续提供可供宽轨运输使用的帮凶了。而民用的运输车辆和物资储备如果可以就全部征用,不愿意被征用的就地摧毁。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战争发展到这一步,斯大林似乎还没有发现进行人类居住条件灭绝以制造无人区隔离带的要求,所以《纵火哲训令》还没有出现,苏军在力战败退后破坏一切民用设施的行为还没有被实践起来,只是开始有组织地拆迁撤走即将被占领土地上的工业设备——当然,这也许是因为现在距离冬季尚早,就算无端杀戮本国庶民也无法给德国人造成饥寒交迫的影响,在没有悲观到认为自己无法在年底前反攻收复上半年丢失掉的土地之前,斯大林也不愿意把这些自己苦心建设多年的土地彻底变成焦土。
“在北线,5月18rì,莫德尔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攻陷塔林,22rì爱沙尼亚全境被解防,德军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俄罗斯境内,距离彼得堡的路程缩短到200公里以内。24rì,德国外交部方面宣布为了保护波罗的海国家的利益,防止遭受周边大国的侵袭,愿意组织建立奥斯兰邦联得谈判——由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西北部约70%的土地合并而成,三国以邦联制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而立陶宛与梅梅尔交界部分剩余的大约30%领土则被并入德国本国的领土。”这一谈判由德国方面组织,最终在1942年底之前完成,在此之前,波罗地海国家维持德国驻军占领,在谈判结束之后,德军在各地方的驻军应当于2年内逐步撤出,只保留但泽-里加铁路及其他对苏作战补给线沿线地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