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四章 苏芬终战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啾啾啾”几阵呼啸的怪响刺破拂晓的天空,让数以千计拖着诡异尾焰的弹丸向着苏联人在科特卡港的外围阵地和工事、仓库飞去。

    “怎么回事?”军需官狄米奇抬起头来,看到几颗还散发着尾烟的弹丸向着自己的车队飞来,“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敌人???”

    带着这个疑问,狄米奇的运输队在刚刚开出科特卡港的路上就被炸飞上了天,殉爆的“斯大林之锤”等重炮的弹药几乎把周围方圆数百米的地方夷为平地。

    崔可夫军长被巨大的震响和怪叫惊醒,可是当他拉开窗帘的时候,却发现远处那幢原来巍峨瞩目的军需仓库已经被夷为平地了,停着数百辆运输卡车的苏军车场也化作了废铁瓦砾堆积的坟场。而更惨的则是那些“不小心”命中苏军驻扎营房的炮弹。

    这种爆炸的威力,这种惊人的效果,让他想到了几个月前看到过的苏军秘密武器测试——当时,作为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得意高足,他才有幸见过那种被视为苏唯埃最高机密武器的发shè威力。

    这是火箭炮的攻击?芬兰人怎么可能有这种秘密武器的???这可是苏联军队的不传之秘啊!而且,崔可夫不是没有见识的人,火箭炮的全套系统重量动辄十几吨,就算退一万步,芬兰人从莫斯科偷到了现在苏联军方中全部的20多套火箭炮,也不可能把这些东西从沼泽湖区和雪封山区之间运输过来的,这不是雪橇可以做到的。

    “嘶嘶嘶哒哒哒”芬兰人显然没打算给他过多的反应时间,上千发弹药一股脑儿丢进科特卡港防区后,芬兰人立刻就发起了进攻,他们的步兵部队经过连夜的山间跋涉和滑雪,已经在苏军jǐng觉起来之前,潜伏到了科特卡港外围的雪原中。仅仅依靠第一轮密集的火力准备后,在防线上成功撕开了口子的芬兰人就悍勇地发动了进攻。

    “快点干,争取5分钟内再打一轮,不要拆那些木壳了,整个塞到导轨发shè筒上!一定要在苏联人的炮兵反应过来之前尽可能多的消灭苏联人的反制力量!”

    一群芬兰炮兵在距离科特卡港不足5公里的雪域丘陵上摆弄着他们刚刚从德国人那里拿到的秘密武器。这种可怕的新武器在刚才突袭的第一瞬间,就给苏联人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混乱。

    那是一种用轻盈的德制40mm博福斯炮炮架(注意:仅仅是炮架)假设的6管火箭炮,使用的是150mm的弹药,弹头炸药装药量达到了19KG,爆炸威力比普通的6英寸加农炮还要大。

    此时此刻,苏联人已经造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车,还处在改良测试阶段,但是苏联的“喀秋莎”系统重量将近十吨,而德国人这批看上去粗制滥造的火箭炮虽然发shè弹药数量山只有苏联人的三分之一,但是重量却不足400公斤——芬兰人在把炮架和炮身分开移动的情况下,两幅单人滑雪板就能承载起这种武器。

    苏联人是没有办法想象这种武器的存在的。

    苏联的火箭炮之所以沉重,德国人的之所以轻盈,这与双方的设计思路不同是有很大区别的,苏联人发shè的是尾翼稳定、单火箭喷口弹药,加工简便易于量产成本低廉,但是他们的火炮就会更加笨重和昂贵——因为这种火箭弹不会自我旋转,方向稳定xìng很差,毫无jīng度可言,为了不至于让炮弹打出去后偏离几百米乃至上千米那么夸张,苏联火箭炮需要一个和传统滑膛炮炮管一样长长的发shè导轨,这让其炮管重量比德国人的同类产品重了数倍,而且还需要增加额外的炮架机构来平衡因为尾焰后座行程加长导致的额外后坐力。

    德国人的火箭弹则不同,德国人从1935年港开始研发火箭炮的时候,在炮弹方向控制上采用的就是多喷口螺旋喷气推进的方式——与苏联火箭弹的1个喷口的火箭弹不同,德国人为了追求最高的shè击jīng度,在最多的时候给测试弹体安装了多达26个沿着弹体外部均匀圆周分布的喷shè口,每个喷shè口都按照线膛火炮惯用的14°螺旋角侧倾,使用这种喷shè口发shè出来的火箭弹可以模拟线膛火炮发shè的那种炮弹一样的自我螺旋特xìng,从而保持弹道jīng准,因为弹体螺旋飞行,因此也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安装安定尾翼。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螺旋弹的jīng度可以和线膛火炮媲美,进度远远高于苏联人几乎等于胡乱压制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是德国人追求jīng密的天xìng所极力追求的;劣势则是火箭炮弹药加工非常复杂——苏联人只要加工一个火箭发动机尾喷口,而德国人需要加工14个到26个,其工作量上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德国人的做法还带来了一点算得上是附加价值的优化,那就是德国的火箭炮系统可以做的非常轻盈。因为火箭弹的飞行方向是依靠高度平衡的自螺旋喷shè来控制的,弹药不依靠炮管和导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自稳定xìng,所以德国火箭炮无需那种又长又重的发shè导轨和抵消长后座的沉重炮架。

    这也就解释了德国人用几乎等同于rì式九二式步兵炮那样粗短的炮管长度和区区40mm博福斯炮的制动炮架,就可以扛起这些发shè150mm口径弹药的大炮。在同样的单次弹药投放量的情况下,德军火箭炮的重量连苏军的20%都不到。因此也就能在苏联人认为“不可能通过重型火力装备”的地形上完成这一军事机动上的奇迹,就好像汉尼拔把战象运过圣伯纳德隘口,也好像拿破仑把大炮运过圣伯纳德隘口。

    维勒安一直在德军山地部队中测试这种轻便的重炮的使用,只是一直没有什么需要快速机动推进的作战需求让这种武器发威罢了。随着火箭炮研发的进展,德军中仅有的那几百门过时的1938年型火箭炮也就被作为援助物资一股脑儿丢给了芬兰人——唯一的条件是,芬兰人必须把这种“粗制滥造”的武器来源说成是他们自制的。

    因此,在两百门轻型火箭炮齐shè的那一刻起,苏联人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在这种不可思议的突袭下,以苏联军队的应变能力和军心士气,想要不崩溃是不可能的。崔可夫中将急的犹如被捏住了蛋蛋的银贼,把督战队全部派出去阻拦乱窜的苏军士兵,但是这些意志崩溃的士兵宁可被督战队排队枪毙也不愿意活着看到自己的被这些可怕的弹雨撕碎。

    崔可夫知道自己大势已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