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埃里克森,1896年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身体结实,xìng格温和。现职业为石油商人。33岁时移居瑞典并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自己的石油公司‘埃里克森石油公司’,奔波于世界各地做石油买卖。
个人喜好:喜欢和石油界的朋友谈论业界新闻,诸如波斯湾发现新油田、马拉开波和墨西哥新油田开发进展。自从帝国进攻波兰之后,埃里克森的态度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强烈的亲国社倾向和仇恨犹大思想。并多次当众吹捧元首是天才,公开辱骂犹大商人的肮脏卑鄙,大约三分之二的原英美生意伙伴和普通朋友因此离他而去。”
吉斯林派出的新任驻瑞典大使卡森.维尔特坐在维塔利.奥洛夫的包房沙发上,看着那个比自己年轻了十几岁的中年男人刚才递给自己的那份材料履历,一边盘算着对方的意图。
维塔利.奥洛夫是维勒安.蒙斯克部长应吉斯林首相的邀请,派来协助他就德军过境瑞典一事进行公关的,这个人的明面身份也是一个美籍石油商人,多年来一直挂着埃尔顿石油公司的名头,看年纪和时间,似乎应该和那份简历上写着的埃里克.埃里克森还有点关系不成?
“奥洛夫先生,您的意思是,让我们争取这个埃里克.埃里克森为我们效力么?看这个人的一贯态度,如果他真的像他在开战之后表现出来的那么亲德的话,倒是确实可以用一下的,只是您可能在米国呆的久了,对欧洲的政治风格不太了解:作为一个出生米国的商人,这种人在瑞典这样的传统贵族政治国家一般人微言轻很难有什么影响力。”
“是的,我们就是要让这个人为我们所用。至于他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不需要你来担心——你只要负责制造引荐的机会就可以了,剩下的自有人处理。”
“好吧,如果您坚持的话,我没有异议,我们会为这个人物sè机会的,也会为这次行动提供必要的行惠经费……”
“钱的问题不要cāo心。”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真实身份,在1939年以前确实是一个正经的、出生米国的石油商人,没有经过任何的间谍训练,也没有接触过任何谍报部门——这让他的身份非常清白,也为他后来半路出家搞情报提供了不错的掩护。
不过在战争开始后,埃里克森的所作所为,就完全是伪装出来的,目的是引起德国安全部门的注意,以便打入德国内部,调查德国石油生产方面的情况。德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缺少石油资源,尤其是战争时期,石油的海外供应很容易被切断。为了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从一战开始,法本化学就对煤化石油技术投入了很大的研发jīng力,并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就不赘述了……本书围绕石油的情节篇幅已经够多了,相信看到这里的人都明白前因后果了,如果是跳看的书友有不明白的可以从头看。)
美国情报部门一直以来都对德国的合成燃油工厂位置很感兴趣,但由于德国相关机构戒备森严,一直没能掌握核心的机密情报。而正是埃里克森在石油界的老朋友、美国驻苏联大使劳伦斯·斯坦哈特,在战争爆发前就提出,如果破坏德国的石油供应,肯定将加速德力的毁灭。于是,经过他的积极策划,埃里克森被斯坦哈特发展进了联邦调查局,并且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努力成功地渗入德国石油工业内部——在后世的1943年,埃里克森以帮助德国在瑞典建立一座大型炼油厂为诱饵,骗取了德国人的信任。
随后,他以此为掩护,定期与德国石油专家会谈,考察德国的石油工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埃里克森把在考察中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整理出来,回到瑞典后,全部告诉美国情报官员。到1943年底,埃里克森把德国炼油厂确切位置等情报几乎全部搞到了手。不久,德国炼油厂就不断遭到盟军的轮番轰炸,德国合成油产量迅速下降,到1944年底,几乎所有的合成油工厂都瘫痪了。由于油料短缺,石油储备又极为有限,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无法发挥威力,战后,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高度赞扬,称他的谍报工作“至少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可以说,埃里克森成为间谍完全是基于偶然,是基于一个投机商人对于国家涩会注意的恐惧,有非常大的偶然xìng。但是如果轮起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伤害,他的成就是绝对会超过世纪谍王佐尔格乃至“红sè郁金香”奥莉加的——如果不是1944年德国的石油工业命脉被连根摧毁的话,相信以1942年上任的帝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全面动员发力后的帝工体系,确实可以再撑上一两年。
埃里克森不是一个天生的间谍,在维勒安所处的那个时空,埃里克森也没有走上间谍这条路,维勒安对于这个家伙将来会做出多少大事,对帝国究竟有多危险本来也是一无所知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谁让他是一个米国石油商人呢?维勒安.蒙斯克殿下在来到这个世界后,花费最多jīng力的就是在和米国石油商人阶级战斗,从坑害死洛克菲勒,把美孚石油连根拔起,可以说维勒安殿下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对米国石油殖民产业的祸害史。通过尤里.奥洛夫和维塔利.奥洛夫两兄弟的渗透,维勒安甚至直到每一个米国石油商人每天穿的内裤颜sè,那么,诸如埃里克.埃里克森这样一个一贯反感德国人的投机商人身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倾向变化,又怎么可能瞒得过维勒安的眼睛?
与另一个时空的希姆莱不同,希姆莱在反间谍工作上的风格是严防死守,宁枉勿纵,希姆莱在面对埃里克森的渗透时,唯一的反应就是“当一个人一旦成为过米国人之后,他就永远是米国人了,他就永远不值得信任”。这样的态度虽然有利于减少泄密,但是在敌人不择手段非达到目的不可的情况下,必然是会百密一疏功亏一篑的。
维勒安比希姆莱聪明的多,他不会拒绝了解他的敌人,他也从来没有那些可笑的荣誉感或者说对敌人采用的卑鄙手段的抵触情绪。所以,维勒安的一贯策略就是:不要惊动敌人,如果这个人可疑,那就偷偷套个项圈再放进来,一旦有必要就拉紧项圈再痛揍。
…………
夜sè降临,华灯初上,在斯德哥尔摩梅拉伦湖畔的瑞典王宫,此刻正在紧张筹备着一场酒会。
这场酒会是为了庆祝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陛下重新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