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你没读过的历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名震海内外的中国人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既然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数量都达到了2的7次方,在造成混乱割据的同时,自然也会呈现出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经过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以及创新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到了春秋末期,各种流派的思想文化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逐渐涌现出各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是现在主流思想的当推儒家。而儒家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物正是众所周知的孔子。现如今,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几百家孔子学院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座座桥梁。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子姓,孔氏,为商汤的后代,往上继续倒腾,仍然是黄帝的后裔,所以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完全有理可循的,往下倒腾,与微子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而前面说过,微子启被周武王封在宋国,所以孔子在周朝时仍然为贵族出身。这孩子的父母“野合”而致使他母亲有孕,当然这个“野合”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野合,这个野合说的是在野外居住并且交合。据记载,孔子生下来之后脑门儿是向内凹陷的,而四周隆起,又因为野外有丘陵,所以得名“丘”。

    作为圣人,孔子不能在一个贵族家庭“安居乐业”,所以他的贵族家庭早在几代以前就已经没落了,并且这还不够,他一定要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生活,于是,在孔丘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并且孔丘是庶出,他的母亲并不是正室,他连同母亲一起,被凶恶的正室婆娘赶出了家门,过着穷苦的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生活也让孔丘学会了很多东西。在孔子的回忆录中也写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那时已经是春秋的后半期,经过长期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诸侯国的数量已经没有“鼎盛时期”时的那么骇人听闻了,版图上还剩下十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相互混战,欲图吞并。

    而孔子是当时的鲁国人,在他从小帮着母亲做些活计贴补家用以外,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贵族身份,坚持读书。虽然当时也没几本书,并且我敢肯定他一定没有现在大多数小学生读的书多,但他的阅读量已经足以秒杀当时绝大部分连竹片都没有碰到过的文盲了。

    于是,饱读诗书的孔丘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说出很多别人听不懂的东西,他尤其喜欢在国家大事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发表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名满鲁国了。并且当时的鲁昭公对孔丘颇为赏识,经常把他召进宫中,与他交换意见。但当时的官爵多由本国贵族内部消化,孔丘这么一名前朝破败贵族家庭的庶出子弟,是没有可能被破格提拔,一下子官居要职的,要知道,一个国君虽然希望得到好的人才,好的建议,但国家的整个管理系统都由自己人来负责,他才放心。

    所以,孔丘一直担任一些闲散要职,他的主要工作只是随时听命,进宫陪鲁昭公聊天儿而已。

    时间长了,孔丘就逐渐厌倦了这种生活,并且每次跟鲁昭公聊天儿,都是那有限的几本书中的内容,孔丘也深感才识还不够,有些问题回答起来也略显力不从心,所以,他决定出国充电。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一生都在用行动来丰富这句话的内涵,出了国的孔丘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沿路上见到善于挑担子的老汉,他会虚心询问保持担子稳定的技巧,并亲自尝试;听到牧童用自制的长笛吹奏出美妙的乐曲,也会下车请教长笛的制作方法;沿途之中,他更是经常向车夫请教驾车的技术,以及如何掌握不同马匹的脾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孔丘的老师,而这些人中最著名的还是以下三人。

    第一个是周国的苌弘。苌弘的名气很大,此人博学多才,是个多面手,但孔丘前去拜访他主要想学习的音乐,在孔丘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武乐与韶乐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武乐与韶乐是当时的两种音乐流派,前者源自周武王一统天下之后创造的音乐,在当时属于流行音乐;而韶乐起源于舜继承天下之后推广的音乐,在当时就已经是古典音乐了。

    见到苌弘之后,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孔丘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十分恭敬的提出了这个问题。苌弘也听说过孔丘的名字,他提出的问题自然不敢怠慢。苌弘反复的聆听了这两种音乐的代表作,并且认真比较,仔细思考,认为从歌功颂德的方面来讲,两者不分伯仲,但如果单纯的比较两者的优美程度,还是以韶乐为佳。孔丘听了之后很是拜服,这件事情史称“访弘问乐”。在问乐之后,孔丘就辗转当时演奏韶乐最好的齐国,饱饱的聆听了一番,然后陶醉于优美的天籁之中,以至于感官为之失灵,甚至夸张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这就是很多人拿来说明孔丘家贫的一个“证据”。

    而这个苌弘正是“苌弘化碧”中的苌弘,“碧血丹心”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这个典故,苌弘的故事就不在这里详加赘述了。

    以上谓之孔丘“学乐于苌弘”。

    第二个,是卫国的师襄,这个人因为会击磬而在卫国得到了官职,但圈儿内人都知道,他最擅长的还是弹琴,而孔丘一向喜爱音乐,也算是半个音乐圈的人了,自然知道这个秘密。千里迢迢的赶去拜访名师。他只是携带了礼节性的登门礼物,以及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而师襄也并没有收取高昂的择校费,就因为遇到了知音,遇到了这颗热爱音乐的心,就将他在琴中所学,倾囊而授。那时的人们生活节奏很慢,并且没有过多容易得到的诱惑,再加上孔丘是一个大闲人加天才,竟然很快就学会了精湛了琴技,虽然在师襄死之前不敢说是最能弹琴的人,但是与“弹琴一流高手”的称号还是完全相符的。

    以上谓之孔丘“学琴于师襄”。

    第三个,就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人了,是众所周知的李耳,又叫老聃,后世人称“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鼻祖,所著《道德经》蕴含天地之道,读之即可获得吐纳天地的效果。哪怕在推崇儒家的今天,其地位也不逊于孔子。

    孔丘是在游历周国的时候认识他的,孔丘听说李耳精通姬旦所著的《周礼》,怀着向天朝上国学习的心态,孔丘向李耳虚心问教,不长的时间,收获颇丰。两人也在探讨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李耳又在鲁国生活过多年,与孔丘一直都是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