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英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华夏圣母是女娲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通志?氏族略序》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性、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

    三是抟土捏人,结绳记事。为了管理有序,女娲在发明了姓氏之后,又发明了一种记录人口繁衍的办法,她根据每个洞穴的母、父、子、女,人口数量,用黄土和黄河水合成泥团,捏成泥人,用以计数。泥人的大小,型状各异。以宗族为限,分开摆放。宗族下边包括家族,家族下边包括家庭。一代一代实施记录。后来,人口多了,“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土中,举以为人。”絙为粗绳索。举为记录之意。泥人结于绳,每洞以数绳记。每绳若干泥人和泥团。绳有分类,人有分工,各司其职,变而有序。泥人泥点、结绳记事当时实际上就是管理和统计。忙碌不暇,“上骈、桑林前来助之”。在女娲的统领之下,“伏羲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淮南子?说林训》载:“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通力合作,抟土捏人,实施管理。女娲此举,可谓人类发展史上的旷世杰作。人们一代一代传颂着,越传越神奇。到了后世,就传成了一剧神话。实际上是女娲先祖领导的一场繁衍子孙,管理人口,提高人口质量的远古人类活动。

    由于有了姓氏,有了结绳记事的管理,人类进入了高级阶段,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管理,部落、氏族、洞穴这些社会机构的形成,使首领和庶人明显地分化开来。后来的抟土捏人,逐渐衍为造像归位,按照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奉祀。变成了一种高级管理。(也就是雕塑、塑像的初级阶段。)

    四是启蒙音乐,制作笙簧。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没有宗教信仰,只有生殖崇拜。万物播种的春天,是人口繁衍的佳时。为了祭祀上苍,祈求部落人丁兴旺,祈祷丰收,女娲规定在每年春始进行“聚社会饮”。为了使“聚社会饮”搞的热热闹闹,女娲发明了笙乐,以助热闹。(《博雅》引《世本》载:“女娲做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命圣氏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祭已类稿》卷二载:“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唐乐志》载“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簧可无笙,笙不可无簧,故当先作簧”女娲采叶,纳舌鼓吹谓之啸叶。《帝王世纪》载:“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女娲发明创造的笙簧,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从甲骨文中也可知“笙”起源久远,“笙”成为后世历代的主要吹奏乐器之一。

    音乐的出现,“聚社会饮”的开展,狂欢、舞蹈的诞生,大大丰富了中冀一带庶民的精神生活。使部落人口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女娲,伏羲的精心治理下,雷首山一带每年春里都是歌声回荡,舞姿翩翩,一片欢乐景象。百姓安居,歌舞升平,真如人间仙境一般!

    对于这样的人间仙境,远方的人非常羡慕,把这一带当作希望和向往的地方。所以,四方的人们称这一带为“冀”或“中冀”周围的部落也不断地投顺女娲,中冀的地盘亦在不断的扩大。

    女娲殁后,葬于风陵(今山西芮城风陵渡镇赵村黄河边凤凰嘴下。)风陵渡因女娲陵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中国通史》:“女娲陵所在说法五种,一说在风陵渡。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二《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三《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干元初,复涌出。遂名风陵渡,盖后风姓故也。’以上三处实为一地,……。”光绪《永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芮城县志》:“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天宝十一年六月(公元754年)女娲陵因黄河倒岸,塌陷于黄河之中。(《阌乡县志》:“天宝十一年六月,阌乡县黄河滨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为了缅怀老祖宗的千秋功德,世代祭祀元始老祖,后人在女娲陵背后的凤凰嘴上为她建祠立庙(女娲祠古诗:“《赞娲祖》:女娲氏族河曲生,自古相传显风陵。临终洲渚安乐葬,黄炎子孙伊始兴。”),秦汉以来均有祭祀。唐太宗、宋太祖都曾在女娲祠设置守陵五户,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关中墓陵志》:“平阳府赵城东有娲皇陵,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寰宇记》:“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元和郡县志》:“风陵堆在河东县南五十里与潼关对,乾元墓出后,陕州刺史上奏,肃宗使祝史祭祀。宋韩德四年(966年),太祖诏置守陵五户。……”)

    女娲先祖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人类社会在女娲远古文明金钥匙的开启之下,不断地进化、发展。人口的质量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迁徙无常的渔猎游民生活,使他们的后代遍布了全国各地。

    女娲先祖功德无量,千秋永载!全国各地到处为她建庙躬祀。女娲祠庙在山西南部,几乎村村都有,女娲祠、娲皇庙、娲皇宫、高庙、娲皇行宫、女娲庙、娘娘庙等,虽名称不一,但内容一致。

    

    

    

    &nnsp;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