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零五 回:古佛山十年为僧 孟马城百感交集第(1/3)页
经过多日的快马加鞭的行驶。永历六人终于到了古佛山的山脚下。古佛山,因山上建有古佛寺而得名,此山海拔高度近千米。东北崖壁险峻,西南与丘陵地带相连,地形较为平缓。一条两米多宽的山路直通山顶。路边尽是古树老木。一个黑衣人向朱由榔作揖说道:“陛下,古佛山到了。山路崎岖,不便车行。请陛下和太子同小的们一同步行上山。”朱由榔父子下车,点头示意上山。便和太子走在前面。路边或是古树老木,或是悬崖峭壁。景色奇特。
朱由榔轻声对太子说:“无论那吴三桂出于何种用心。将朕和你软禁在此。你都要记得,朕和你虽然活命不死,但从此都不会再有自由。好在父子相伴。了此残生。朕年纪已大,无所乞求。然而皇儿年纪尚轻,实不该在此山被软禁看管一生,朕不愿皇儿无人生乐趣。若以后皇儿能够重得自由,朕不求皇儿能够反清复明。,只愿皇儿能够娶妻生子,享有天伦之乐。”朱慈炫回道:“父皇,切勿悲观。天下大事瞬息万变。昨天皇儿听那几个黑衣人说,我大明的忠臣延平王郑成功已经在几个月前打败荷兰人,占领台湾岛。清廷只能望海兴叹,无可奈何。若父皇与儿可重得自由。当去台湾主导反清复明大业。,为皇祖母和母后复仇。”永历帝点点头,脸上露出难得的微笑。
进入古佛山顶,此时让人赫然开朗,面积广大的庙宇,上百亩的田园,让你确实感到古佛山的盛况。在田畴的一隅,有两所古墓,立有石碑,碑上记载开发古佛山最早时期,说明古佛山原系明朝屯兵处所。平时商人行商,艺人卖艺,战事一起,则人人皆兵。这就是“军屯”。从碑上看到古佛山是由明代驻军最先开发的。古佛山属于黄平州属地,但由于其地处偏远,加上兵灾匪患连年不断,其州衙无暇顾及。古佛山有古佛松荫、古佛钟声两个景名,它与分布于周围山上的千松拥翠、马城放鹤、望楼舒月、经台说法、绝顶清泉、狮象回澜、古洞朝阳等景观浑然一体。把古佛山点缀的十分迷人。
看到古佛山奇美的景色,想到郑成功在台湾的开拓。朱由榔心情有些转好,他即兴作诗一首,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他说:
国破山河在,
造化钟神秀。
山光悦鸟性,
深林人不知。
正北望中原,
可怜无数山。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朱慈炫听后动容的说:“父皇,我们会离开这里的。反清复明的大业一定可以成功,我们会收回自己的河山,重新问鼎中原的。”朱由榔微笑着点点头。
年老的住持方丈前来迎接。这个住持方丈留着花白的长胡须。两眼炯炯有神。身上披着的袈裟。金光闪闪。他就是空缘方丈,得道高僧。精通玄学。也是吴三桂多年的密友。管理着古佛山寺庙近百位和尚。空缘方丈一见永历等人上来,连忙迎了上去。满脸笑容说道:“贫僧法号空缘,是古佛山寺庙的住持方丈。已在这里恭侯施主多时。贫僧这厢有礼了”点头行礼。朱由榔点头示意。一个黑衣人对空缘说道:“敢问方丈一切可曾准备妥当?”空缘回答说:“老衲已收到平西王的来信。信里已写的很清楚。老衲已经派人准备好了一切。请施主跟我来。”空缘前面带路,朱由榔等人后面跟随。
到了佛堂正殿。空缘方丈开始转入正题。他对朱由榔说道“施主和小施主身份特殊,却也饱尝世间心酸。如今皈依我佛,实在是可喜可贺。佛家四大皆空。愿佛法的力量能让施主和小施主心静。”朱由榔说:“愿方丈可以帮忙超度太后和王后的亡魂,让她们早登极乐。以后,要多请方丈费心关照。”空缘点头称是说道:“若施主无其他事情。老衲就安排给施主们剃度了。”朱由榔无奈的点头。
剃度就在佛堂正殿开始了。剃度的那一刹那。永历父子都落泪了。两人乌黑的长发很快变成了光头。换上了僧袍。这皇帝和太子,看起来就真的是和尚了。空缘方丈给朱由榔起个法号叫了尘。给朱慈炫起的法号为静心。
永历帝朱由榔哀伤的赋诗一首,来表达他此时的心情:
朕本大地山河王,
忧国比民事转烦。
黄袍换去紧袈裟,
红尘之事若相离。
太子朱慈炫听后为之动容,也赋诗一首,他说:
心无欢喜满是悲,
古佛山上若土泥。
为人切莫用心机?
合眼朦胧又是谁!
空缘方丈叹了口气说道:“了尘,静心。你们已经正式成为佛家弟子,过去的一切都随风去吧。佛法的力量,将会让你们获得新生。切莫耿耿于怀啊!“
朱由榔和朱慈炫没有表示。空缘方丈看看四个黑衣人说道:“你们也赶快剃度吧。以后古佛山就是你们的家了。你们各有法号,要成为实实在在的佛家弟子,还要每天诵经礼佛,用心领会佛法真谛,这样你们才不虚此行。”
四个黑衣人点点头,也都剃度出家了。
而此时在云南和缅甸的边境地区,南明晋王李定国正焦急的等待着探子的报告。前几个月,永历父子被清军俘获的噩耗传来时,李定国伤心备至,捶胸大哭。他感到拥明抗清的旗帜既倒,再无回天之力,部下兵马由于驻扎在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粮食医药不足,病死了差不多一半。李定国自知复兴无望,愤郁不已,撰写表文焚告上天,“自陈一生素行暨反正辅明皆本至诚,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绝,乞赐军马无灾,俾各努力出滇救主。如果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每读到此必泪流满面。
李定国派人设法营救永历父子。可是,派去的人好几天没有了消息。只好重新派探子去探听情况。42岁的李定国已经身心疲惫,病入膏肓了。不再有从前的英武之气了。几个月来,除了郑成功占领台湾,再没有一个好消息了。探子今天将会来向他报告永历帝父子的情况。他焦急的等待着。
终于,李定国儿子李嗣兴来报告,探子回来了。李定国激动的叫李嗣兴快传。此时他的心情真是忐忑不安。既想知道消息,又怕听见坏消息。探子上前磕头。李定国迫不及待的询问:“都探听明白了吗?陛下和太子可好?”他的眼睛发出渴望的眼神,多么希望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探子低着头,欲言又止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