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话说杨家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回 风雨火塘寨下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力,在峰顶建了几间木房派一百二十名小喽啰常驻守关。

    王石锁、王石蛋两人带领二十名弓箭手按时赶到一线天,在石梯对面的树林里埋伏下来。一会儿,村中礼花弹响起;接着,村外也传来了锣鼓声、鞭炮声与许多人的呐喊声。守关的宋平、宋安兄弟以为有人攻砦,连忙唤起全体小喽啰,人人箭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等了一会未见有人攻砦,却看到村里火光冲天,喊声不断。觉得村里出了事,宋平叫弟弟守关,自己带二十名小喽啰回村查看。王金锁一见有人下来就喊:“一线天已被包围!下峰者格杀勿论!宋平不理睬,下令小喽啰向峰下冲锋,在射死几名小喽啰后,宋平只好下令固守,改用弓箭与锋下对射,双方就这样相持着。杨衮从村里赶来后,一人徒手登上峰顶,情商宋氏兄弟投诚,打开砦门迎接王秀才等人入关。。

    杨衮将战斗经过简要地给秀才讲了一下,秀才道:“当务之急是先安顿好降兵!令王喜去村中贼库清点一下银子,做好发放准备,我也将家中与店铺的现银全部带来了估计够用。再令王安带二十名弟兄在村内外巡查,收容散兵游勇,令王石蛋带人去厨房准备早饭;令王金锁带十名弟兄上峰顶防守,替下小喽啰兵。再令宋氏兄弟带一线天的小喽啰到兵营集中待命。”杨衮道:“我这就下令办理,安排过后咱们就直接去兵营。”

    在去兵营的路上,秀才对杨衮道:“古人云‘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又道是‘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等会整顿喽啰兵,我的想法是你以新砦主身份发号施令。”杨衮一愣神急急说道:“此事万万不可!杨衮不过是一个靠众乡亲扯拉大的穷小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制众,对火塘村无功无德,觍着脸充砦主,岂不自羞!要立砦主也只有你老人家出任方是正理。”秀才道:“此言差矣!如今的火塘砦远不是昔日的世外桃源火塘村,已成了战火不断的是非之地。非武功高强、威望服众的将才不能坐镇,这是其一;能使流离失所的乡亲重返家园、能使周围百里之内的乡镇不受土匪的蹂躏,你不仅功在火塘,而且恩泽河曲,这是其二;前几日训练家丁你露出的武功已令军心敬服,奇袭火塘砦、斗杀耶律豹、语镇祁连雄、义感宋氏兄弟、显示出你是一个难得的帅才,这是其三。有这三条理由,火塘砦砦主非你莫属!何况,当砦主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是为火塘乃至整个河曲的众乡亲拼命,又何愧之有?至于愚叔嘛,就自荐任军师还勉强称职,何如?”杨衮默默无语地走了一段路答道:“为了众乡亲,杨衮就权居此位,不过侄儿阅历浅、经事少、见事不明,老叔要常指点才是”。王秀才哈哈一笑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兵营门前的空地上,近四百名小喽啰慌慌不定地站在那里,等待接受处置。兵营门口摆了一张桌子,坐着杨衮、王秀才,旁边另一张桌子上坐着王喜和一名戴眼镜、穿长袍的人,在他们身后站着十名雄赳赳的拿刀弟兄。杨衮站起来道:“众家兄弟,杨衮带人收复火塘砦,是为了众乡亲能重返家园,不是为了占山为王。从今为始,火塘砦的兵勇不再是野蛮秧民的土匪,而是保家护民的义士,既无军饷、又无自由。所以请各位想想清楚,愿意离开火塘砦的喽兵每人发十两银子路费,吃过早饭就可离砦;愿意留下的登名注册,另有安排。这次跟我行动的弟兄愿意回家的每人发二十两银子,受伤的每人发四十两银子。阵亡的弟兄给家属发一百两银子并将家属接进砦中居住。何去何纵,自由选择!现在大家可以到葛先生那儿登记了”

    午饭后,王秀才召集砦中新头目王安、王喜、王金锁、王石蛋、王大勇、王小顺、张二虎、祁连雄、宋平、宋安、葛文秀到客厅议事。大家坐下后杨衮道:“各位弟兄,从现在起我们就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了!我们火塘砦的人马对外就叫‘火塘军’,宗旨是‘护砦保民、除暴安良、自给自足、独善一方’下面由军师安排有关事宜。”王秀才道:“火塘军尊杨衮为砦主大头领,我为军师同管山砦。各位都是管事头目,分工是:王安为军士长,主管士兵训练、砦内巡查。王喜为探事长,主管砦周围及芮州、晋阳乃至汴、洛等地安眼布线探事事宜。祁连雄为军需长,主管山砦的钱粮供应采买事宜。张二虎为工事长,主管修房建砦、打造兵器等事宜。葛文秀为文事长,主管一应文书来往事宜。王金锁为议事庭护卫长。王大勇为一线天守关头领。三百多名士兵编成四队,由宋平、宋安、王小顺、王石蛋为队长。此后各安其职。”

    第二天,葛文秀写安民告示数十张,分贴丹凤集、风陵渡等乡村码头。召告流浪在外的村民返家;宣布取消火塘砦对外的摊派。周围的居民奔走相告、欢声雷动。

    连日来,返乡的村民,牵牛赶羊、抬酒背粮来砦内劳军的人络绎不绝。更有走乡串村的江湖艺人,将杨衮夜袭火塘砦、刀劈耶律豹的事迹八方传颂。一时杨衮在江湖上名声大噪,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一日,杨衮与军师在屋议事,王大勇派人来报:“砦外有两名壮士投山,自言和砦主是师兄弟,请令如何处置”。王军师道:‘‘我与砦主一起出迎!”砦外来客是王柏堂与杜柏英二人。当日二人在五台山与杨衮分手以后,兼程赶回家中,与家人叙阔旬日,心中想念师兄就结伴来寻。沿途听说杨衮做了砦主高兴万分。这时,两人正在砦门外观看山景,砦门开处,见师兄和一位道貌岸然的老者并肩出迎,二人急忙紧行数步躬身道:“小弟拜见师兄!”杨衮忙还礼道:“自己兄弟不必多礼,来!和本砦军师王叔见礼!”二人忙向王秀才躬身道:“晚辈王柏堂、杜柏英拜见王叔!”王秀才道:“不敢不敢!贵客远来不易,老朽迎接来迟告罪!告罪!请入砦叙话!”一路之上,杜柏英问这、问那使杨衮应答不遐。王柏堂一路无语,静听二人问答。

    迎宾宴上,主客谈笑风生,其乐溶溶,酒过三巡,菜上五道,王柏堂道:“师兄回乡旬月,就干下如此大事,真是可喜可贺!我与柏英本想来接师兄同往代州,看来、、、、、、”杜柏英接话道:“看来不用去代州啦,就在火塘砦入伙算了,不知师兄欢迎不?”王秀才接口道:“老朽素闻两位心怀忠义,武艺超群,久有访请之意,不料二位自来,真是喜出望外,焉有不欢迎之理!砦主以老朽之言为然否?”杨衮道:“军师所言极是,来!为庆贺师弟入伙,干杯!”酒宴尽欢而散。

    次日,全砦头目欢聚议事厅庆贺王柏堂、杜柏英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