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5月1日
1971年5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结束了486天的插队落户“五七战士”生活。
4月下旬,我和M在自留地干活。大队广播喇叭呼唤我去接电话。电话是我们五七大军头头熊科长打来的。让我到公社开会。
“想没想回市里?”熊科长见到我进了屋,问道。
我:“回市里干啥?有什么事情?”
熊科长:“不是让你回市里办什么事情。我是问你,想不想调回市里?”
“调回市里?开什么玩笑!”我确实认为他在开玩笑。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调回去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不是文革中响当当的造反派;如果开始往回调人了,也一定是大部分人回去之后才能够轮到我。
熊科长:“不是开玩笑。市里真的往回调人了。我刚刚从县里开会回来。我们公社这一次调回去5个人,有你一个。”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冷不丁听到,令人无法相信的消息。我站着,没有说话。公社杨书记笑着说,“真的。熊科长在县五七办开会才回来。你看,这是名单。祝贺你啊!”
另外四个人陆续来到公社,他们的大队比我距离公社都要远一些。熊科长宣布了回市里的名单,5月1日回市里报道。讲了一下全县回去的人的数目。又说,五七大军将分批调回市里。看起来,老陈家大嫂说的你们下放干部在农村呆不长的预言很快就要实现了。
粮站知道了我要调回市里的消息后,决定给我举行一次“告别午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粮站做饭的大师傅是伪满在皇宫溥仪身边做过饭的厨师,为了这次午餐,老李头还是用萝卜、白菜、土豆、地瓜做了一桌精致的饭菜。具体的菜名当时没有问,吃完了也就完了。总的感觉几个菜肴做的有模有样,色彩鲜艳,有滋有味。粮站的同志知道我不喝酒,李主任也不喝酒,于是酒就免了;大家只是相互让着“吃菜!吃菜!”没有吆五喝六、推杯换盏的场面。
4月30日下午,公社没有欢送,生产队也没有告别;我高高兴兴的扛上行李卷,一个人坐汽车回到市里,到市委党校报到。
我们统计局这一次一共回来3个人,有燕恩、丰岷和我。
1968年人委机关干部到千山办毛思想学习班之后,全市的统计工作基本停摆。回来听说鞍钢统计科的柏健(辽财统计系——从辽大分出——1964年毕业,同学)调到鞍山市革命委员会,一个人承担了过去全局50多人才能够完成的全市统计工作任务。成为市里学毛著积极分子。在全市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会上还做过讲用发言,经验介绍。
燕恩、丰岷我们三个人见面后,闲谈之中,自然议论到是不是要恢复统计局的建制。道理很简单,燕恩是统计局挑大梁的人,我和丰岷是科班出身的统计专业人员,自然是恢复统计局的备用人选。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后话。
报到之后,开始学习。学习之前,分了班。我们班大约有二十余人,市委的干部较多;我和燕恩、丰岷没有分到一个班。在学习期间有三件事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写汇报材料。学习的内容不外乎“中共九大”文件精神,以及根据中央近期下达的3、5、6号文件开展“一打三反”运动等。学习的形式老一套,听报告、看文件、讨论会。在这次学习当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情是写讨论会的汇报材料。
从我参加工作以来,所有的讨论会的汇报材料都是会后根据大家的发言情况来写。这一次在党校五七大军学习班上,我遇到了新鲜事。
不知道是谁的推荐,让我参加三、四个人组成的汇报材料编写班子;另几个人是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办公厅的同志。
在几天的学习期间,听报告、读文件我们写汇报的参加,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们不参加,而是开始研究写汇报材料。第一次研究写汇报材料的时候,我疑惑地问道,“怎么!还没讨论呢,就能够写出大家发言的情况的汇报材料了?”
牵头人:“等到讨论散会了再写,黄瓜菜都凉了。”
某甲:“像你们统计局呢!数字不出来,就写不来报告。”
我:“那你们打算怎么写?不参加讨论会,听不到大家的真实的思想表现,也搜集不到生动的典型实例和群众的言论,写啥?”
某乙:“书呆子!知不知道,头头为什么找我们几个人来写材料?大家的真实思想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文件精神,生动的典型事例到处都有,信手拈来,还用到会场上去听?至于群众的发言吗,难道我们不是群众?我们的发言还能不如他们的有分量?”
牵头人:“别闲扯了!书归正传。王处长,你拉一个汇报提纲。大家再看看文件,掌握掌握精神,提纲出来了,大家再补充内容。”
由于我们班的汇报材料写得好,我们班受到了主办者的表扬。
嗣后我问一个宣传部的同志,“你们写材料,都是采用这种办法?”
那个同志:“一般的学习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的时候,上级要求及时汇报情况,基本上都是这么做。汇报材料跟不上,书记们就会说‘要挨屁股板子!’”
第二件事。看电影。学习班主办者在学习期间,组织我们到立山的宽银幕电影院看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从下午开始,连续看了十几个小时。晚饭给的面包等等食物充饥。
由于三、四年没有进电影院看过外国电影,特别是,据说这些电影是“内参”性质,并没有对广大群众公映,作为五七大军受到这种优待,情绪上格外兴奋。影片的一些战争场面很是震撼,故事很能吸引眼球,看得十分过瘾。影片的内容、具体情节没有了记忆。总的感觉,这些影片都是站在那些好战的日本人立场拍摄的,把那些战争狂人统统描写成英雄。看不到有一点检讨日本军国主义屠杀人类罪行的意思。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引进这类影片,是不是要批判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右倾倾向?组织者没有说明,看过电影之后也没有进行讨论批判。
第三件事。听报告。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指引下,鞍钢弓长岭铁矿出来一个“矿山铁人”。他就是王君绍。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