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统计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劳动工资科往事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劳动工资科往事

    据史料记载,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李富春《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鉴于“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带来的严重困难局面,会议强调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适当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会议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次会议,对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传统作风,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是一个转折的关键。

    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

    1962年末,鞍山市职工人数由1960年的34万人减少到23万人,减少三分之一。鞍钢职工人数由21。7万人减至15。8万人。

    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期间,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心职工和人口变化统计。劳动工资科的统计任务更加繁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劳动工资科科内人员进出变化也比较频繁,也成了社会上精简职工的一个缩影。

    劳动工资科在统计局是一个真正的综合科。劳动工资科所统计的职工人数,工资额是其他所有各专业科也都是必须掌握的。各专业统计报表中,如工业、商业贸易、建筑、交通等等企业概况表的内容都包含职工人数;各专业计算劳动效率的分母,也离不开劳动者人数。而这些数字恰恰都综合在劳动工资科。各专业科经常需要与劳动工资科核对职工人数,这也是检验基层上报的统计数字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程序。我们市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局)的劳动工资科除了统计农业劳动力之外的所有劳动者之外,还承担文化、教育、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民政等等统计任务。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劳动工资科又称为文教劳资科、社会科等等。

    统计大归口之后,劳动工资科的人数增加,成为仅次于工业科的大科。百家姓上的怪姓,都集中到这个科,形成了有趣的姓氏配伍。如,韩、杨、牛、马、侯、直、巴、冉、绾、云、王。这些人中,不包括大归口解散后调回本单位的同志。

    劳动工资科任科长时间最长的,资格最老的是韩富贵,在此,不再多介绍了。杨光大是劳动工资科副科长,他是鞍钢调来的工人阶级干部。在我的记忆中,他好像在工业科、进度科、财贸科都当过科长,《鞍山市统计志》上没有记录,大概是没有正式任命?

    大归口之后调入劳动工资科的3个人,有两个是大归口解体时没有回原单位的同志。巴克卿,教育局调来,在劳动工资科分工教育统计;冉忠宝劳动局调来,是中专毕业的新生,大归口解散的时候,劳动局把他留给了统计局。

    云桦到统计局后,安排到劳动工资科。她和丰岷是一对夫妻,1961年辽财统计系毕业,一起分配到局里。在辽大时,丰岷是我们统计系学生会干部,我和他一起在系里办黑板报,比较熟悉。云桦是丰岷同班同学,哈尔滨人,系里著名的歌手。我们毕业时,统计系和财政系从辽大分出,在大连组建了辽宁财经学院,他们在大连又念了两年。

    在这期间,从劳动工资科调出5个人。

    第一个当提王素茹。她是劳动工资科老资格的一位女同志。她离开统计局,是5个人当中唯一与精简职工没有联系的一个。此人,长瓜脸、面色微黑、前额略显突出,很少见到她有笑容,即使是在大家哄堂大笑的时候。用不着特为观察,很快,你就会知道她在办公室里的有规律的生活轨迹。

    她住在二宿舍,早晨,我们到食堂的时候,她肯定早已经吃完了早饭,沿着食堂到人委大楼马路南侧的人行道,头也不抬,不紧不慢,走向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首先打开走廊一侧的窗户(不论春夏秋冬),擦地板、抹桌子;打开办公桌抽屉和卷柜的门,拿出装订在一起的她负责上报的或基层报来的报表,摆在面前;再拿出几本书,比如国家报表制度合订本,当前学习的有关文件小册子,当然,少不了《毛选》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然后,正襟危坐,下巴颏底下随便摆放一本书,……。上班后,如果科长没有安排什么工作,她会一直坐到吃午饭(当然,这是在平时没有报表任务的时候)。

    吃了午饭之后,你又会看到她稳稳当当地坐在她的靠东侧墙犄角的办公桌后面,有时织毛衣,有时看报纸,有时好像嘴里嚼些什么……。晚饭后,她又会(特别是夏季天长的时候)回到办公室,和午饭后一样,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当然,走廊一侧的窗户必然是打开的。

    王素茹很少和我们局同样是住二宿舍的独身文昌霞来往,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但是,她还是愿意和我们局的年轻的男同志们在一起活动。她很是喜欢吃冰棍(我们黑龙江叫冰棍,辽宁叫冰果)。夏天,她常常找几个住宿舍的独身到火车站北侧的北极冷饮店或五一路、南味商店卖冰棍的地方吃冰棍。这些冷饮店的冰棍虽然赶不上黑龙江的3分钱的冰棍好吃,倒是比在大街上木头箱子装的、高声叫卖的3分钱的冰棍好吃多了。

    一个星期六的晚饭后,在北极冷食店吃完冰棍出来,王素茹回山南二宿舍,我们几个回市委东侧的一宿舍。邴楠问直天堂,“你们劳资科怎么不给你们的王大姑娘找一个对象?”

    直天堂:“介绍给你呗。”

    邴楠:“人家看不上我。”

    我:“看上谁了?”

    毋笑斌:“你们搞日报堆里的。”

    邴楠:“她看上人家了,人家没看上她。可叹。”

    后来听说,王素茹有意和舒凯搞对象,舒凯不同意。再以后,就没有人提起王素茹搞对象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她很像似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谁愿意打破她那表面平静的近乎于淡定的生活。

    机会终于来了。1960年辽宁财经学院暑期招生,在我们统计局招收一名免试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听到这个消息,我首先想到的是舒凯。舒凯在局里是年龄最小的,未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党员,很有培养前途。局里多数同志也都是把这次机会瞄准了他。那几天,一有机会,我就和他谈去辽财读书的事情。怎奈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