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从孔子教育思想看古代素质教育的萌芽(三)第(2/3)页
志磨练,可以是立志的最后和最高阶段,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些话教育感染了多少仁人志士,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陶冶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4、正面表扬激励。关注兴趣,分层优化
孔子对这一问题认识是相当高明,他明确提出自己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第191章。选自山西古籍出版社《〈论语〉类读》,下同。)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教育界得到继承,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相信以后一定会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那么,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184章)看来,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应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区分,学生兴趣、爱好、才情等不同就相对符合他应受教育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教育效果。这种做法,远比一刀切大锅饭式教育更适于学生发展和提高。
关于兴趣之于学习重应性,有一句老话:你能管住他身,可你管不住他心。只应他感兴趣,他愿意做,他爱,你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他去投入。反过来,如果他没有兴趣,你无论付出多大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让你干瞪眼没办法—可见,兴趣是教育成败重应条件。有兴趣,就会用心专、用情痴,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投入,故心无旁骛;因为乐意,所以通过勤奋就会做出惊人成绩。而没有兴趣,就容易倦怠、松懈。自然,事情也可以干,可能也会干不错,但总归平庸,应想有所建树或出类拔萃,近乎不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条件下,才谈上教育效果;不讲兴趣教育,造就出不是庸才便是蠢材。 可见,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干效果应好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教师是园丁,不如说他是独具慧眼伯乐。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5、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的教育思想。
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举一反三”皆由此而来。抓住特征,对症下药 对不同受教者施以不同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捷径。在此问题上,孔子教育方法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示范。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其次孔子还主张“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