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戏疯子外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一章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五十一章)

    杜茂摇着头鼻子里哼一声:“真是这稀奇年头,连唱戏都老太太穿梳辫子,白胡子老头穿裙子改新潮了!”大乐禁不住被老子的俏皮话给逗乐了,随即又像个哲人似地说:“时代在前进吗,小脚老太太梳辫子更显老来俏。”谁知杜茂却气哼哼地“呸”地啐了一口吐沫:“呸!不伦不类!我觉着你们弄得还不够花哨,把吆喝狗皮膏药的,玩猴耍狗熊的跳大神的都拉进去就更全活了。”大乐听得出老子是满口讥讽,知道和老子的观念就像两股绳拧不到一块去,索性无所谓的一笑也就不说了。

    第一次巡演就巡回了仨多月,不光在本县临近各县都照顾,共演出了百十场。一轮回来各队的效益都不错,一边休整一边调整节目。出师得胜越发激起了大乐及大伙的满腔热情。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某县剧团自备大篷车下乡演出的消息,一下子又把他的心激活了。于是也逼着葫芦化瓢,投资买了三辆二手大卡车。改装成了大篷车。到地方把折叠的箱板打开,棚子支起就是一座舞台,挂好幕布架好灯光就能演出。晚上还是男演员们的营房,演出结束舞台一折,棚子一收开车就走,机动性大大增强,从此他们就像吉普赛人一样,开着大篷车巡回在周围各县乡间,登集头赶庙会,当然有时也不放过城里的剧场。几年闯荡下来,不光积累了一些家底,大乐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了一名成熟的艺术骨干,不光能演能唱,还试尝着编,编出了好几出紧贴现实生活的小戏。

    斗转星移,说话间进入了九十年代,时光流逝,人事更替,一些老的演员退了下来,又补充了一些新生力量。原来的团长也另有他用。年过不惑的大乐顺其自然地顶了上来成了一团的掌门人。彼时,大多数县一级的剧团难以为继都倒闭了,大乐这个团始终坚持着灵活机动的方针,一直活跃在城乡,其它剧团的退出倒更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

    不知不觉,分田到户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当年政企合一的组织人民公社已被乡政府所取代,生产大队变成了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早已成为了记忆中的名词,人们也渐渐地淡忘了生产队那曾经的钟声。后起的娃娃们压根不知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一个组织叫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只有中老年人闲聊时还会津津乐道地念叨起那些陈年往事,当年的是与非后人抚昔问今自有评说。杜茂老矣,也难说孙子外孙子都起来了,他岂能不老。不过眼下的小后生们跟他们的祖,父辈脑子里想得可不一样了。越来越不留恋土地,越来越不安心土里刨食。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一批批后生离开了田土外出闯世界谋生。当然也有一批农家子弟为彻底跳出出农门,又捧起了老祖宗那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训。满怀着鲤鱼跃龙门的豪情,卧薪尝胆般地苦读,企盼着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时的荣耀。杜茂有了一个孙子,目前在县里读重点小学,将来的目标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女儿那里先是有了一个女儿,婆家不满意又不惧处罚来了个二胎,得了个儿子才算皆大欢喜。目前外孙女也在村小学读到了高年级。庄户人家的传统观念对女孩不抱多大希望。传宗接代,光耀门庭的厚望全在男孩身上。彼时的庄稼人大都不再津津乐道于二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家有几斗粮乐为子在王的传统的观念。对财富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心里都有本帐,仅靠老祖宗那样春种秋收种庄稼充其量闹个肚皮圆,财富永远翻不了身。于是有人在土地上作开了文章,种大棚,种瓜果,有人栽果树。有人抛开土地另辟蹊径办个小厂子,小企业。有的青壮年干脆把土地扔给了父母或老婆外出去打工或耍手艺。千方百计地挖掘着财富。也难怪,市场经济了,那光怪陆离的物质社会对他们也极具诱惑力,他们不甘只做个旁观者,他们也想跻身其中分享一杯羹。

    杜茂老矣,可也没了啥负担,儿女也都不要他再出去耍啥手艺,就在家里侍弄几亩地过个清闲日子。凤莲也和儿女一个论调,坚决反对他再出去。总说他:“家里又没塌锅灶,何至于缺你再出去挣那一葫芦醋钱。”杜茂就老大不爱听,睁着眼和她嚷嚷:“这昝你财大气粗,瞧不上我这一葫芦醋钱了是不是?你呼啦着心坎想想,要不是凭他积米成箩,咱家要盖新房,买毛驴你抠手指甲缝去吧。”只是他可惜自己这身父传的手艺到他这儿就失了传,不免心存遗憾。凤莲就绷起脸数落他:“你这人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呢?你这辈子的辛苦都记在咱家的功劳薄上了,谁也没抹煞你,如今说你老了就别再买老精神了,让你踏踏实实享享清福吧,你还不领情。”谁知杜茂又是一挺脖子:“笑话,黄忠八十还不服老呢,我刚这个岁数就卖老,你们以为我哼不动,挪不动了?拿我当废物啊,我不服!”凤莲揶揄道:“不服咋着,你搬山去。”杜茂仍不服气,梗着脖子说:“你还别拿搬山吓唬我,当我不敢是咋的?”这两口子,岁数越大越爱拌嘴。

    说话间又是秋收季节,秋分节前收完了庄稼,抢在秋分尾种上了麦子,一年的大事又算完了。可是一到这个季节杜茂就会牵挂起远在后套的老娘来。屈指算来已是耄耋之年了。老太太矢志不移决不肯让老爹做孤魂野鬼。但毕竟年老体衰,独在他乡,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虽说有玉葵姨及万树看顾,但毕竟非亲非故,完全是个客情。一晃又有两三年没去探望了。今年说啥也不能拖了,要不老娘还不得骂自己是个不孝之子。还有一人令他牵挂,就是翠茹。不过老娘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探望。翠茹呢?也只能暗自牵挂在心里,若挂在嘴上肯定和凤莲又有一场气斗。

    偏偏这时候接到了后套的一封来信。杜茂捧着信,心里好一阵忐忑不安,心想多半是老娘情况不妙,要不来信做啥?可自己又识不了几个字,连忙去找人给念信。经人给一念,他才明白是万树来的。信里首先直言不讳地提到了老娘:老太太身子骨虽说还硬朗,毕竟已是风烛残年,背驼了,耳背了,腿脚也不灵便,一人过日子越来越吃力。老人家眼下盼望亲人真是望眼欲穿。虽说身边有我们,毕竟代替不了亲儿女,万一有个照料不周之处,怕老太太受屈,所以企盼亲人在身边侍奉为好。最好能和弟媳凤莲一并前来那才是两全其美呢。另外本人也有一事想和老弟商量,希望老弟出手助一臂之力。具体细节待当面再细述,望见信速来为盼。杜茂听完心里也越发忐忑,也是,将年迈老娘孤身撇在外乡,数年不闻不问,是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莫怪人家说话直。另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