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884年改变的历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二章 所谓和谈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句句不带脏字,看的其余各国代表赞叹不止,纷纷感叹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均暗下决心以后要好好学习汉语,这也是谈判的各方代表所始料未及的。

    最终第一天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大家不欢而散,但是私底下双方却开始了自己的活动。陈宝琛私底下会见了俄国和英国的代表,对于俄国人陈宝琛并不是希望得到其支持,而是希望从俄国购买军火,这也是当初清廷极力要求俄国人参加此次会谈的主要目的。由于安南海军的强大和对海岸封锁,清军从国外获得军火的机会变的极其稀少,现在已经很难有军火船能通过安南海军的拦截而达到中国了,很多国家的商船十分忌惮安南海军的实力也不敢携带军火前往中国,所以现在即使清廷在国际上花大价钱也买不来军火了,但是俄国例外,它和清廷交易军火不需要走海路,不受安南海军的限制,这已经成了清军军火的唯一来源,至于清廷自己的兵工厂造的不算,但是清廷的所辖的兵工厂产量有限,而且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眼看大战在即,也只得想方设法购买了。

    俄国人历来都是没有信誉可言的,虽然在北伐之初萧智给了俄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迫使俄国人做出了让步和保证,但是安南从来没有天真地认为俄国人会遵守与自己签订的条约。对于清廷代表的这些小动作郝宜壬等人了若指掌,但是却并不担心。俄国人在远东总共有八万兵力,能提供的军火更是有限,就算是提供了军火要运到遥远的远东地区也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俄国人正在修建远东大铁路,但是进展极其缓慢,看样子没个十年八年地是修不到远东地区地,除非俄国人冒着失去远东地区的危险把原来装备在自己八万军队身上的武器卖给清廷,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装备还不足以和北伐军对抗,而且俄队一贯无能,这八万人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有武器还不得而知,估计上次卖给清廷的那一万支步枪也是原来俄国人在远东的最后的仓库库存了。至于英国人,他们的海军还远在印度洋上转悠呢!想卖军火还得问问安南海军同不同意!!!而且英国人还要在印度忙着镇压当地土著叛军,哪来的军火接济清国。法国人现在则是站在了安南的一方,虽然安南在一开始就给了浪漫的法国人当头一棒,正是在1884年萧智击败了法国才得以有今天,但是时间却可以改变一切,包括曾经的敌人也可以变成盟友。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