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884年改变的历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九章:饮马长江畔(10)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随着海军的到来,第七师和独立旅也开始了真正的攻城战,福州城及其外围的阵地也暴露在了海军的舰炮之下,即使福建的清军将闽江入城的航道堵死也是完全的无济于事,安南海军的舰炮的射程远远过了清军以前的认知。WWw.YZUU点com这是当初张应?等人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情况,这是的福州城里的清军在防御时更加的吃力,也更加的困难。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oo~1ooo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斜,闽江蜿蜒崎岖从城之中穿越而过,附近就是福州船争学堂和福州造船厂,福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良,而且由于三地环绕,整个城市易守难攻,不要说现在城里还有几万大军守卫,就是只有七八千人就可以很好地守住整个城市,如果再配合海军守卫的话,那么整个福州城真可以称得上是铜墙铁壁的防御了,可惜的是原来驻守在这里的海军已经被调往北方了,成了守卫天津等京畿地区的近岸海防部队了,现在闽江里行驶的船只都是隶属于安南省太平洋海军,这使得福州城的防御体系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而这个漏洞现在却是一个致命的要害,攻防的双方都清楚地知道这个要害的重要性,所以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这方面。

    福建多山地,作为福建府的福州城也是被众多的山岭所环绕,整个福州城进出的道路只有条,而且多为山路,清军只要占据路旁的一些高地,就可以完全的封锁住整个福州城的通道,而且这些清军阵地均是易守难攻之地,如果一个一个的拔除,不但部队的伤亡会很大,时间也会拖的很久,这些都不是安南北伐部队所愿意的,唯一的突破口便是闽江了,福州城横跨闽江两岸,在闽江中又一个小沙洲,又将闽江分成南北两支,这就使得闽江变得很狭小,只要架上浮桥,就可以轻松进入福州城里,这就是双方攻防的重点。在这个小沙洲上,清军派出了约九千人的部队在上面驻防,同时,沙洲的南北两岸也驻守了重兵把守,其中北岸因为距离总督府的智所比较近,所以是福建的唯一一个新军协驻扎,而且新来的五千淮军在这里防守,再加上总督府的清兵护卫等,总兵力约12ooo人左右,南岸则是绿营兵和一部分巡防营驻守,总兵力约为9ooo人,为了更好地防守这片沙洲,清军仅有的3o多门火炮也被部署在了附近的山上,随时准备支援这里的战斗。(看小说就到叶 子·悠~悠 .YZuU.CoM)

    清军的部署很快就被北伐部队得知了,大家都觉得事情很蹊跷,因为根据已知的情报显示,张应?这个人平时甚少过问军事,而且也不擅长军务,怎么能把这些清军部队指挥的如此之好?难道是这老小子平时隐藏不露?还是清廷又想演一把“刘铭传暗中下广州”?不过这些都没有难住北伐的将士们,他们很快就制定了一个进攻的方案,就在第七师和独立旅做好进攻的准备时,萧智也从台湾赶到了福州的前线,同萧智一起来的还有一个由台湾高山族人逐渐的山地旅,约五千人。早在严复入主台湾之时,萧智就告诉他要对台湾的土著居民尤其是高山族人,要尽可能的以安抚为主,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以高山族人为主体逐渐一个山地旅或者是山地团,以便适应将来的山地作战。严复也没有辜负萧智的期望,入主台湾后,继续实行刘铭传的政策,对“生番”执行招降安抚的政策,随着台湾各族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民族关系也逐渐好转,随后严复在组建台湾师的时候,也单独组建了一个团的高山族部队,专门进行山地作战,此后这个团被萧智扩编成了一个旅的规模,成为了一个专门进行山地作战的部队,这次北伐军登6福建,萧智原本没有打算将山地师派到前线来的,但是,考虑到江南地区多丘陵山地,其他部队在这样环境中,战斗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山地师正好在这里派上用场,而且一直以来萧智都认为:军队只有经历过真正的血与火的考验,才能变得成熟,否则,即使训练的再好,也不过是温室里的花朵,成不了大气候。

    萧智的到来使得第七师和独立旅的指挥被统一了起来,同时,山地师的到来也缓解攻城兵力不足的问题,原来的攻城计划也被修改,使得攻城作战的计划更加的具有可行性,也更加的合理。就在北伐部队摩拳擦掌镇北大干一场的时候,在福州城里的闽浙总督府里,一场争论也在进行着,主持会议的是闽浙总督张应?,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城外“安南叛军”的进攻,坐在桌子上的张应?目无表情的看着自己的属下们,他不是不想让他们停止这种无意义的争吵,可是奈何自己对兵事一窍不通,想劝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下属在那里吵得翻天覆地,自己却无能为力。

    张应?(?-19o3)清末大臣。字筠庵。广州人。幼习经书。1849年中举人。次年举进士。1852年选庶吉士。越年散馆授检讨。1862年参与撰修《文宗显皇帝实录》。【叶子】【悠悠】后迭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事、国子监祭酒。1875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188o年为会试副总裁。后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1895年任左都御史。翌年擢工部尚书,充殿试读卷、阅卷等。1895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旋转任礼部尚书。同年9月4日以“阻塞言路”被革职。后起复,擢闽浙总督。19oo年参加“东南互保”,破坏义和团运动。19o2年被劾罢归,杜门不出,翌年病卒。从张应?的履历来看,是个典型的读书人,一直以来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在中央,既没有特别突出的军事才能,也没有多少在地方从政的经验,这也是那帮子下属们敢于在他面前争吵的原因之一――刚来到地方的督抚确实威望不高,实在是不足以弹压住这些个骄兵悍将们。看来这样的争吵的在这位总督大人面前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总督府的会议最后在福建将军鹏锡的弹压下才逐渐的安静下来,鹏锡这个人不比别人,还是很有一些本事的,现在清军在福州城里的部署,大都是他一手布置的,更主要的是他还是一位皇亲,这样的身份还是很能吓唬住这帮子当兵的大老粗们的。在鹏锡的弹压下,大家停止了争吵,开始逐渐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的防御上来,可惜的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