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问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心正法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二月间,冬虫伏蜇,山林里的冬天本便比世间来得早,这时武陵山林中气候转寒,竟铺天盖地的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惹的漫山遍野的白茫茫,好一片隆冬季节的美妙景致。

    时明园已在山林中砍了三个多月的柴,开始时每日砍得的柴火还不断增多,可待他砍到五十斤之数时,无论他如何使力加快,硬是再难增加,反倒有些时候还少了。他也不气馁,心中苦苦思索,却仍是束手无策。

    这天傍晚北风又至,不一会儿,天尚未全黑便下起了雪,时明园只得比往日要早些回到屋里。吃过晚饭,他信步走出门外空地处,欣赏着这山林中雪景,稍稍舒缓身心的劳累与烦忧。

    绒雪一片一片自天上飘下,密密麻麻,荡荡悠悠,虽然天色已黑,却能让人觉得仿佛天地间都连成一处,时明园所看的都渐渐白得模糊起来,就似是一幅白卷在眼前展开般。

    时明园走至竹栅栏旁一块大石横条前,轻轻扫去上面的积雪,悠然自得的躺了上去。他迎面向天,薄雪缓缓的落在脸上,稍沾即融,雪水自脸面流下头颈,凉渍渍的,心神不由一振,情不自禁吟道:“飞雪伴成奂,春停晓自闲。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这诗乃是唐诗人刘慎虚所作的《积雪为小山》,诗中前四句说的是飞雪之态,默默无声的任由世人点评其闲适自若,落下时从容不迫,其中突出的是那“奂”字。中间四句绘出了积雪之美,便如起伏山峦般,首要的是那“幽”字。最后四句乃是诗中最精彩之处,写的是“雪山”的品格,说尽了一个“孤”字,道出“雪山”的清峻突出,冷然向寒凝,且不趋炎附势,正气傲然,长存于天地间。

    时明园想象着诗中意境,回想起当年先生教己诵读这诗时,曾对刘慎虚在诗中的高标孤洁之气赞不绝口,无奈自己年纪尚幼,怎也无法明白,直至方才随口吟来,才体会出诗中情韵,现下此情此景便有些诗中的味儿,感观较之当年已大是不同,不由想得痴了。他又默念了两遍这诗,心中想道:若能与先生一同赏雪,定是人生一大快事,唉,先生啊,你在天之灵定要保佑我逃出这里,替您报仇。唏嘘间念头一转,又想起自己如何替先生报仇?那冷冽寒武功如此高强,即便先生再生时要胜他亦是不易,何况自己这毫不懂武之人呢?心中不禁又是一阵烦恼,自悲自苦起来。

    正自想时,突然天心子临终前所说的话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心中想道:先生不要我好好琢磨那《天心正法》吗?他说《天心正法》载有天心道门最高深的武学,我若学了,那岂不是能为先生报仇了么?想到此处,顿时化愁为喜,心中有了一丝希望,忙默默念诵那早已背的烂熟的“古道经”,细细的体会其中字句间的含义。

    时明园想着《天心正法》开始的一句:“道在我身,修之久则可以成天心,吾之天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谓之天心正法也。”心中惊喜交集,这句概说了人的一举一动、生长循环都包含着天地法理,天心正蕴藏在这些至理中,修道之人若能籍此悟出天心的玄奥,就可弥补人身的不足,超越自身的局限,寻求大道的真义。

    时明园心中顿时生出了一丝的明悟。想那天心浩荡,感怀万物,既随天地而定位,又受阴阳五行的协和。星辰日月的运转,寒暑雨旸的变化,山岳河海的流动,天心无不能感应。人若能修成天心,岂不是能知晓天地万物的变化、无所不能了么?书中一一道来,竟是这般容易。时明园此时沉浸于有关天心法理的思索中,霎时间领悟出了许多从前不懂之事。

    心随意转,时明园不知不觉间依着《天心正法》中所说,收心息念,凝神静气,晋入“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之境,往日那些不曾留意的细微事物,如今都觉得分外清晰。他静静的感受着周遭的一切,只觉身上便连一根汗毛的微动也逃不过自己的灵觉,耳边听着那白雪落地簌簌之声,竟是一下接一下,仿佛每一片雪触地都可听得见,辨得出。陡然间他又觉心神似可飘出体外,却不尽然,只知身上、山林间、乃至天上地下,所有事物如今都有感于心,那种感觉实在是奇异非常,又畅美无比。时明园默想着《天心正法》,其间的一字一句便如清澈小溪在心中流过,身上随意放松,心神游走,大有意畅神舒之感。

    也不知过了多久,时明园慢慢回过神来,一看天色,已是三更天,心中惊讶过了这许多时辰。他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覆雪,便要快步入屋睡觉,还没走入门去,却突然惊觉自己竟无半分睡意,心道:若是平日,砍了一天的柴,该是劳累异常,早早便睡了,为何今日却仍是如此精神呢?不禁想到那《天心正法》,心想定是这其中带来的好处。心头不由得一阵狂喜。

    自此之后,每日晚间有空时,时明园都自行到僻静处练那《天心正法》,无论那日他有多累,练过后都会觉得精神奕奕、舒适无比,到后来已是不练不快,心中认定《天心正法》便是神妙无比的武功秘籍。

    这《天心正法》其实说是武功秘籍却又不然。要知《天心正法》乃是道家清心凝神,修真的法门,实不是什么武功秘籍。道家讲究的“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说的便是如要使人却病延年,以至长生,就必须修养精神。《天心正法》其中载有的正是那“养神炼行”之术,使人身神、形得到合理的修行,可保持神不劳、体不疲。

    但练武乃逆天而行之事,气血运转与平常大异,每向前进一步都是极难,靠的是那后天之功。后天为实,先天属虚,先天之气充斥天地间,人若能后天化先天,汲取天地之气,当可一日千里,这实是每一个练武之人梦寐以求之事。道门素有“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也。”之说,大凡后天内力修练有成者,皆会蓄养精神,修练先天真气,以使虚实相通,达至大同之境。

    《天心正法》中的“养神炼形”之术正是有助于习武之人后天晋入先天,但又不似别派武学,其另辟蹊径,书中尽多涉及练气之法,神、气兼修,相辅相承,习武之人若硬将它当作武功入手,却什么也练不出来,但内力达至先天之境却要比旁人更快。

    时明园心中无半分的疑问羁绊,只道这养神之术便是神奇的武功。不似懂武之人心中早有定理,将书中所说尽往行气运劲处想。如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