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唱新曲红尘作伴 遇秀才途中对诗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啊,啊,啊”

    傅寒竹唱完最后一段,张叔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陶醉那样的场景,一直叫好。袁婉茹却早已哭成了泪人,傅寒竹还是小看了爱情歌曲对少女的杀伤力。这歌曲还是从自己心仪男子口中唱出来的,怎能不让袁婉茹感动。

    “好美啊,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动听的音乐,世界上真的有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吗?好向往啊。红尘做伴,策马奔腾,好幸福哦。”袁婉茹两眼痴迷的道。

    “我们会做到的,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也许我我们活不到山无棱天地合那一天,但我们的爱会一直到那一天都不会消失。”傅寒竹微笑的道。

    也许傅寒竹此时对袁婉茹的爱,更多的是怜爱,宠爱,而不是相互的爱情,但不管怎样,不可否认的是傅寒竹喜欢她,她也依恋着傅寒竹。前世曾经暗恋过自己一起长大的玩伴,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他不想重复昨天的痛苦。

    “恩,我们的爱一定能延续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寒竹哥,你教我唱这首歌好吗?”袁婉茹温柔的道,在爱情面前在怎么刚强都会成绕指柔。

    就这样他们一路走一路唱,完全把这次去济南的路程当成了一次郊游。骑马的速度放慢了很多,原本一天就可以到达的路程,他们三人却用了两天时间才到济南附近。

    “好,好一句,红尘做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三人刚过齐河县,袁婉茹正兴高采烈的唱着刚刚学会的曲子。一个书生打扮的少年,策马赶来,身后还跟着一个骑马的家丁。

    “在下兖州赴考生李名山,听到姑娘所唱之曲深为喜爱,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李明山拱手道。

    “既然同是考生也算是一种缘分,在下聊城赴考生傅寒竹这位是在下的未婚妻姓袁。”傅寒竹还礼道。

    李明山二十多岁的样子,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傅寒竹从小习武,身体也比较成熟,看着也有十五六的年纪。

    “原来是聊城秀才,失敬。不知姑娘刚才所唱之曲何人所做。”李明山问道。

    “当然是我寒竹哥做的了,除了寒竹哥谁还能做出如此曲子。”见有人称赞傅寒竹的曲子,袁婉茹当然高兴。

    “原来是出自兄台之手,失敬失敬!”李明山没想到这么好听的曲子竟然是一个少年所做,对傅寒竹也另眼相看。

    “胡乱之做,上不得台面。李兄廖赞了!”傅寒竹谦虚道。

    “傅兄谦虚了,此曲先是融入诗经之词,又添加自己的创意。虽然略显通俗却不失大雅,曲风大气悠扬,不同于当下任何戏曲,却又独有一番神韵。特别是最后几句,洒脱中充满豪迈。妙哉!妙哉!傅兄如此年纪竟有如此境界,在下佩服。”李明山拱手道。

    “在下经不起李兄如此夸赞,若是李兄在夸下去,小弟自己都要飘飘然了。”傅寒竹旋即道,“既然李兄也是赴考生,不如我们结伴而行如何。”

    “估我所愿,不敢请尔。”李明山高兴的道。

    于是五人结伴而行。多了两个人要比之前热闹多了。沿途也多了不少乐趣。

    “傅兄还有一段路程,不如我们玩个游戏可好,在规定的格式下做诗,若是最后输的人到了城里要罚酒的。”李明山提议道。

    “好啊,好啊。寒竹哥一定不会输。”一听要比作诗袁婉茹在首先欢呼道。

    “既然李兄已经说了小弟从命就是。”傅寒竹道。傅寒竹知道,说是比斗,对方也只不过想看看傅寒竹的学识。

    “那在下就先献丑抛砖引玉。”李明山旋即道,“一箫一笛一瑶琴,一枝桃花一竹林。一缘知音一缕魂,一点相思一孤坟。”

    傅寒竹想了一下道,:“一山一水一孤舟,一波碧潭一壑丘。一世逍遥一时休,一鸟飞去一虫啾。”

    这种类似的游戏傅寒竹之前也玩过,但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

    李明山想了一下又道:“一雪一梅一寒冬,一处残林一古筝。一封家书一念情,一路萧萧一人行。”

    “一日一月一天长,一冬春夏一秋凉。一水飞烟一山苍,一梦醒时一梦香。”傅寒竹又道。

    “好!好一个一梦醒时一梦香。傅兄才学之高在下佩服,你做的两首明显要高于我做的两首。我就厚颜再做一首。”李明山旋即道,:“一花一月一相知,一怀愁绪一念痴。一醉方休一日失,一千烦恼一千丝。”

    傅寒竹看着李明山,笑道:“一人一马一书生,一路奔波一脸愁。一心赴考一举人,一生仕途一朝臣。”

    “哈哈,傅兄你这是在挖苦我啊!你不也是同类之人。读书之人为的不就是博取功名,名留青史吗?”李明山笑道。

    “李兄说的是,我也是江郎才尽,才会做出这么一首。”傅寒竹道。

    “傅兄才学过人就不用谦虚了,到了城中我请几位吃酒。”李明山道。

    李明山不光佩服傅寒竹的才学,李明山最看重的是傅寒竹言语间的气度。这种气度是天生的,是无意间散发出来的。李家在兖州也算是名门望族,见过不少才学之士,虽然他不相信傅寒竹的学识能高过那些老学士,但这份气度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济南是省府,山东的经济政治中心,要比聊城繁华的多。一进城袁婉茹就显了原形,这里看看,那里转转,几个人都跟着她转。

    李明山对于济南的繁华并不是特别在意,兖州当时也是很重要的府衙,虽然繁荣不如济南,但也差不太多。五人就这样在街上转来转去。

    最后还是傅寒竹制止了袁婉茹的继续游逛,以为其他几人的肚子已经开始抗议了。几人找了一个最大的客栈,倒不是几人奢华,这种乡试,小客栈的人造就已经满,只有一些大客栈因为贵的离谱,所以才有一些闲房。

    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小到十几岁的少年,大到花甲老人。古代的科考制度就是这样,考生之间的年龄相差特别悬殊。特别是明清的八股风,对一些意志较弱的人是一种摧残。才有了如范进这样的人物。

    八股文文学含量并不是特别高,他秉承的只是死读书读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