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秀才院中舞棒 老状元告老还乡第(1/2)页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笼罩紫禁城,一时间皇城内外人心惶恐。顺治帝与爱妃董鄂氏皆染天花,不久不幸归天。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却幸运的在这场灾难下存活。并在其祖母昭圣皇太后(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改年号康熙。
康熙元年四月,康熙帝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傅以渐,以年迈多病上疏乞归。康熙帝体其辛劳准其解任回原籍。并赏赐白银千两,良田百亩以安天年。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一座府邸古朴庄肃,两扇涂漆大门绘有凶神恶煞的门神,一对石狮端坐在大门两旁,雕刻的栩栩如生。最有趣的是此宅院与彼邻的宅院之间竟然隔有一条六尺宽的小道。如果有位山东人士在此一定会认出来,这条小道就是流传后世的仁义胡同。
大门的上方是一块匾额,匾额上书写傅府。两字苍劲有力犹若虎踞龙盘,一看便知是出自名家之手。大门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积累溯前徽,博学能文,早树兰台品望。”,下联写道“绳承期后裔,敦诗说礼,无惭玉尺风流。”。光看这幅楹联就知道是书香门第。
此时宅院内柳树旁,一个年约十二三的少年,正在舞弄棍棒。少年眉清目秀,皮肤白嫩面若傅粉,身形略显消瘦。然而舞起棍棒却气势如虹虎虎生威,一双秀目寒光闪烁。与之白嫩的皮肤和弱小的身影不相匹配,却另有一番威严。
少年原名李辉,本是二十一世纪某军区的一名军长家长子。因癌症晚期英年早逝,却不想生命并未因此而终结。莫名其妙的回到大清顺治年间,更不可思议的是自己还带有前世的所有的记忆。李辉想不明白,若是真有转世之说自己也应该转世到自己之后的时代啊,怎么会莫名的回到前朝大清,而且还是清代初年。
自己也算走过鬼门关,闯过阎罗殿的人了。难道自己没有喝孟婆汤?可又为何自己唯独不记得在阴间转世之事。想不明白李辉也不去想,他本就是潇洒之人,上天既然给自己重新生活一次的机会,自己何必要自寻烦恼。
开始的时候李辉还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在这个封建制度的社会,仕途之路是所有人发达的最好出路。特别是像他这种书香门第的公子,从出生就注定了未来的方向。封建社会的官员并是那么好当的,不是靠清廉就可以做好的。
特别是康熙初年,权臣当道藩王自恃,朝野内外官员结党营私,一时间多少忠将良臣含冤而亡。直到康熙亲自执政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而结党营私是整个康熙年代普遍现象,先是臣子结党,之后又是皇子党争。
李辉知道,自己虽然出生在顺治年间,但顺治帝只当了十八当年皇帝,康熙才是自己这世的主宰者。按时间算自己应该比康熙大四岁,康熙卒年是69岁。估计自己在这样的年代也很难活到70岁,就是有幸活到雍正年间也是风烛残年了。
也算不幸中的万幸,自己虽然回到了封建社会,却遇到一个封建王朝崛起的盛世年代。康熙也是自己最钦佩的古代皇帝之一,而对孝庄的敬意更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在李辉眼里孝庄是胜过汉代吕雉唐代武则天的伟大女子。有着远胜慈禧的政治能力却没有贪权的野心。
为了能见到传说中的偶像,李辉从小就很刻苦,五岁就可背诵《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六岁就可熟读《论语》《四书五经》等经学,七岁便可吟诗作画。在整个聊城都知道傅家有个直追其祖父的神童。其实这些李辉在前世的时候就学过,只是没有严格的背过。所以学起来要容易的很多。
这还要归咎于李辉不想太过张扬,故意放缓了自己的学习进度。最让李辉满意的还是自己的武学,前世的格斗技巧不但没有忘,练起来也没有受现在身体的限制,只是力量要小很多,随着身体的增长,已经胜过前世的自己了,怎么说自己也算练得童子功了。
而自己的祖父竟然是傅以渐,刚开始知道的时候他还真大吃一惊。傅以渐可是满清第一位状元,还有一个让李辉没有想到的身份,傅以渐还是康熙的帝师。李辉早就知道前世看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康熙的老师魏承谟是个虚构的人物,却不知康熙真正的老师是自己今世的祖父。
自从得知这一点之后,李辉的学习就更加刻苦了,自己若是考个功名,靠着祖父的人脉关系,自己的仕途飞黄腾达并不是难事。除了康熙和孝庄,李辉最想见的还有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李辉可是对其崇拜已久了。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后世可是每个热恋女子的座右铭。
“少爷,老夫人让你到他那去一趟。”老夫人身边的丫鬟走到李辉的身边道。
“哦,知道了,你回去告诉祖母,我一会就去。”
打发走丫鬟,李辉将棍棒收拾起来,换了一件衣服朝后院走去。封建时期的规矩非常繁琐,这让李辉很不自然,总感觉家庭里规矩太多少了一点亲情的味道。
“孙儿给祖母请安。”
清代的气候要比后世冷的多,这已进入四月,外面已经很少下雪了,但积雪却仍然没有要化的迹象。一个白发老妇人坐在炕上,旁边还放着火盆,这种火盆李辉在后世的时候也见过。一般年龄25岁以上的东北农村人在小的时候都接触过。
火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不仅取暖方便,李辉小的时侯到太祖母家,就经常在曾祖母的火盆里面烧土豆和麻雀吃。在旧社会火盆是家里的老人天天守着的东西,小猫小狗也天天围着火盆转。老头老太太点烟对火,也从火盆里取火种。爱喝酒的老汉,往往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放,转眼间酒就热乎了。民间歌谣中把整天守着火盆的人形容成为有福之人:“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
“好好,早上听李四说你在外边习武,这么冷的天练什么武啊,咱傅家又是书香门第,何苦遭那份罪。等过段日子天暖一些,愿意练再练练。还愣着干什么吗?来,到火盆这来考考火,看你的小脸都冻红了。”老妇人笑着对李辉道,眼神里充满了溺爱。
自古老人对隔辈的宠爱都是一样的,李辉从小表现出的才华也足够让这个做祖母的自豪了,宠溺之情也就更加的多了。傅家现在家境富裕,远近闻名。但这位老妇人也算不上什么大福之人,从小家境贫寒受尽苦难,先经历了李自成反明,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