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启印月(明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章 年号曰天启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高高在上的未来给自己打气。     郑百川没有回答他,只迅速的抬手挥刀,刀光瞬间掠过,齐齐的割掉了这位礼部右侍郎的眉毛。     顾秉谦惨叫一声跌坐在地,一时脚软的起不了身,刚刚他是真的以为这个莽夫会挖了自己的眼睛。     “皇上所言即是圣旨。”看着吓得快要尿裤子的顾秉谦,郑百川冷冷的说道,然后恭敬地向皇上弯腰请示。     “先将它们几人带下去。”朱由校面色不改,指了指刚刚帮着这贵妃说话的八个人。     锦衣卫们带着那八人下去了,只留下众位官员面面相觑。     奴大会欺主,帝幼有臣欺。     朱由校今天除了这几人,一方面是想震慑一下朝臣,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年幼可欺的软弱少年,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为乔婉报仇,当初郑贵妃与其兄长郑国泰谋划了梃击案,让乔婉严重受伤,光安心养病就养了两年,就是现在都时常会胸闷,朱由校怎忍得下这口气,郑贵妃一党他今天就是要一网打尽。     当然,有着雄才伟略的朱由校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残暴昏君,他不会为了一己私欲置人与死地,这八人皆是作奸犯科又企图谋朝篡位之人,被处置了也是咎由自取。     看着台下望着自己眼神有些异样的大臣们,朱由校知道他想要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丝效果,下面就是施恩了,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众位大臣不必惊慌,这几人都是罪有应得,下面就让人把证据呈上来。”     大臣们唯有安静的服从朱由校的安排,这个一向鲜少出现在人前的新君,今天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一时之间都是感慨万千。     看着魏朝下去领人,朱由校重新坐下,静静地等着看大家的目瞪口呆。     随后,魏朝将郑贵妃在梃击一案中的人证物证都带了进来,随同的还有这次郑贵妃之兄买通朝中官员的人证物证。     事情已成定局,郑贵妃兄妹以及其他合谋者纵使是有百口亦是难再辩。     当年梃击案发生的时候,众位朝臣一心希望还是太子的朱常洛严查到底,可太子不但不查,还反过来说他们妄想挑拨他与皇上的父子感情,这让他们的心里噎着一口气久久散不开,现在事情终于明朗,众臣心里也终于畅快了。     待到朝堂寂静无音之时,朱由校又扔出了重磅,那就是洛阳之事,当然朱由校作为一国之君是不会亲自解释的,站出来解释的是重新回朝为官的徐光启。     徐光启站出来说道:“郑贵妃的野心是众所周知,先前说福王乃是天命之人,纯粹是妖言惑众,洛阳的繁华和福王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接下来徐光启道出了先前自己辞官之后的去处,即在洛阳买地,整日醉心于农事,最后得到长孙殿下的帮忙,才让洛阳的农事蒸蒸日上,而这些年的福王则是整日的花天酒地,生活奢靡无度,自就四十二年藩到现在,仅仅六年时间就曾胖了两百多斤,这样的人要是天明所归,那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     听到福王的体重,众人的表情变了变,不过他们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停留,满脑子都是因着长孙殿下的帮忙洛阳才会如此繁华,众人一时不淡定了,徐光启辞官的时候才是万历四十一年,那个时候长孙殿下才多大啊!     接连受到刺激的群臣不得不慎重的面对他们的少年天子,思索着以后该怎么为人臣子,不管事新皇的气魄还是能力,都是英伟不凡的,这让他们不敢轻视。     别说朱由校本身就年轻有为,纵使他是个平平常常的皇帝,可在万历和泰昌两人的对比下,也会成为百官眼中的明君,再加上他本就是万历亲口承认的皇太孙,是泰昌的皇长子,现在所有人对于新君继位的名正言顺性再也没有了争议。     处理了郑贵妃的插曲后,登基大典继续进行,直到接受了群臣的三跪九拜,朱由校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大明天子。整个过程中朱由校的表现自是出色,遇事毫不惊慌,举止沉稳有度,比起上个月激动的险些出了差错的泰昌不知要好多少倍。     新君顺利继位,年号定为天启,改次年为天启元年。     可这样的话,问题就随之而来,先皇即位时,该次年为泰昌元年,因为这位泰昌帝还没来得及使用自己的年号就一命呜呼了,导致次年的两个年号重叠了,天启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定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而次年就是天启元年。     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尊敬和怀念,天启帝下令应天府在天启元年铸造泰昌通宝,次年该铸天启通宝。     朱由校短短时间内连升两级,由皇长孙晋升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三个弟弟封王是必须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晋封,这个朱由校自有打算。     大郡主朱徽娟、三郡主朱徽璇、傅淑女所出的两位郡主的,以及李选侍眼中的独生爱女八郡主,也就由郡主跃成了长公主。     其他几位长公主的日子似乎是没多大改变,单单这个皇八妹是个没福气的,刚当上长公主就一命呜呼了,而且还引出一场不小的风波。     李选侍带着皇八妹移居到哕鸾宫没两日,哕鸾宫就莫名的发生了一场火灾,李选侍欲上吊寻死,皇八妹已落井身亡。     先皇尸骨未寒,其妻女却已不保,这句话不知最先出自谁人之口,但一时之间几乎传遍京师,指责新君不孝不悌的声音渐渐响起,情况似乎是愈演愈烈。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