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骆七岁上学,当时没有幼儿班,直接上一年级。第一次上学是大姐带着去的,以后都是自己去。学校离家约二里地,每天都要路过村口的那口井,经常碰到有人在挑水。先用绳子系好桶,顺到井里左右摆两下,打满水用手捣着绳子把桶拽上来,用扁担钩好,一头一个,挑起来颤悠悠的。井的对面有一个大磨盘,上面有个碾子,是磨粮食的工具。小学留给家骆记忆最多的就是:玩儿。除了老师,父母从不打听家骆的学习。小人书成了家骆的最爱,其次是听评书,每天中午回家,边吃着饭边听着评书,然后一路小跑到学校,整好能赶上下午上课。夏天拿一个空酒瓶子,用来盛水,若是瓷瓶的同学们都会羡慕。家骆最喜欢过暑假,比寒假放的时间长,玩儿的痛快,可以用扫帚捂蜻蜓,可以把蜘蛛网缠到一个圈上粘知了,什么搓泥球、弹炮楼、驾瓦、下棋、打鸟或是跟着大人们到地里挖田鼠等等真是太丰富了。
小时候的家骆是在贫穷中度过的,每到冬天,手脚冻得又红又肿,只能挺着。一开春,手开始化脓,真是又痒又痛,写字都不得劲。他依稀记得,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点洋油灯,直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全村才通了电。晚上最大的乐趣就是串着村看露天电影,有时来说乐亭大鼓的,虽然不太懂,也扎到人群凑热闹。每到年关,有的村就会有唱落子(评剧)的,得买门票才能入场。家骆有的是办法,有时跟大人混进去,实在混不进去就从铁栏杆的夹缝中钻进去,有一回因为钻栏杆把棉袄都挂破了。家里的穷使得家骆小小年纪就随大人下地干活,除了不敢牵牛,什么活计都干过。每到六月拔麦子的季节,从压水井里压半桶凉凉的井水,放上点糖精,再倒点醋,大汗淋漓的时候喝上一水舀子,简直是一种享受。卖冰棍儿的吆喝声时时在诱惑,家骆看都懒得看,吃上一根冰棍的待遇太奢侈了。
九零年的除夕夜略显沉闷,鞭炮声稀稀落落,街头巷尾,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支书马远清家的柴草垛着了,直到烧成了一片灰烬,也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救。让人不尽叹息:人要是到了这个份上,也就完了!
刘三姑的死选的真不是时候,大年初一,人们还没来得及拜年,村里的大操挨家挨户的送信,人们先跑到大队小卖部买了纸前去刘三姑家吊唁,然后才开始拜年。家骆正串着门给长辈们拜年,插曲又来了,刘三姑又活了过来,原来刘三姑凌晨临死前嘱咐儿子们她死后不许给她穿衣服,儿子们怕来烧纸的人看了笑话,便给母亲穿上了衣服,没想到刘三姑又醒了过来,骂了儿子们一顿,再次嘱咐不要给她穿衣服,这回真的死了。这些都是传言,家骆前去看热闹的时候,又没有人承认看见刘三姑活过来的场景,也许这始终是个谜。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这是我的处女作,有了您的参与我才会有激情、有动力,创作和写作很辛苦的,我的作品如果打动你,就请无私的支持我吧!我在这里谢过了!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