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北方的春天来得很晚,初春时节尺、八厚的白雪刚刚要开始融化,寒意并不比冬天逊色,人们常说的春风冻人不冻水,春风入骨就是对北方春天的真实写照。
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尽,心急火燎的迎春花不等叶子出来就嗖的一下伸出一只花蕾来。待叶子长出、小草发芽的时候。蓝哇哇的小花已经布满了房前屋后,开在田间地头,覆盖了整个草原。
白兰夏娲和随兴的父母(乌兰西玛)选择在这个季节给他们完了婚。并在白兰索尼的附近给他们两个又开辟一块新的牧场,乌兰西玛与白兰索尼两家各拨给一部分牛、马、羊作为聘礼和嫁妆。小两口妇唱夫随再加之白兰夏娃的经营有方,畜群逐年扩大。后来这个地方就以随兴而得名。
自从认识了蒙古人以后,徐万昌的人们又在周围新找到了不少的村庄,同时又结识了很多山东来的老乡。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引种了谷子和玉米。徐万昌屯现在的变化可大了。过去的牛耕地如今换成了马拉犁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没用上往年一半的时间就种完了,特别高兴的是刘山,他最爱驾驭牲口,赶牛车、赶犁杖他最在行了,而今他又和随兴大哥学会了骑马和驾驭马的本事,他感觉比随兴大哥娶个媳妇心里都敞亮。闲着没事儿的时候骑上自己的小白马,去草原上抖一抖风,与野鹿和兔子赛跑。让刘山唯一感到不满足的地方就是小白马跑得没有大哥的那匹马快,还没有大哥的马那么善解人意。
自从结识了蒙古人,又找到了新的水源。过去用牛车得到一百里以外的小榆树去拉水,最快的三天三夜,每次都是刘占领和徐万昌两个人去。带上防野兽的工具木棒和火种,还要带好两个人路上三天吃的食物,一辆大鉄车(框架部分全都是木头的只是车轮外的一周和车轴转动的部分镶嵌上几块鉄。)车旁边挂一桶麻油里边有一把长杆的用线麻做成的刷子,刷子有成人的拳头大小,形似现在的毛笔相仿。走一段路坐在车上的人就得往车轴上拍油,那还真是技术活,如果拍刷子的力度不够,油就打不到轴里边的铁嵌上。因为这个水源是来时路上看见的唯一近的离家近一点的。现在好了,换上马车以后刘占领也伴着老牛闲起来了。自从认识了蒙古人才知道,离徐万昌三十多里路的地方就有一条河。再说现在改用马车拉水不到一天的功夫就可以到家了。
夏天一到人们的餐桌上就开始丰盛起来。房前屋后各种鸟类在草丛中垒窝孵蛋。什么时候想吃鸡蛋就什么时候去捡。狍子、野山鸡、野兔唾手可得,但也有危险存在。不论是屋顶还是墙角旮旯。时常有一米左右的大蛇光顾。狼、狐狸和狍子屡见不鲜,但大多都不去碰牛和马,因为它们的食物链都相当丰盛,它们每天都是饱食终日,就不想去碰可能伤害自己的食物。不过牛和马总是用敌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野兽。特别是狼,牛、马对他的气味儿最敏感。一旦它们出现,老牛就会组成一个强大的阵容,——把最小的牛围在核心、乳牛在中层、犍牛在外围,头也向着外边嘴巴挨着地面,侧着身子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怒吼着、慢慢地走着,瞪圆眼睛同时用两个前蹄把草根带着泥土蹬得老高。这个三层的圆环一点点的逼近恶狼,宁可一天不吃不喝也要把狼逼走。
秋天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品尝到大雁的美味。这全是刘山的功劳。他除了爱驾驭牲口外还善于观察一些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就会很轻松的获得各种动物。
傍晚时分他一个人钻进高粱攒的下面去,等待着南归的大雁太阳最后的半边红脸也被申公豹给拖到地平线一下去了。空中的头雁咯——咯——的相互商榷着,在空中打了一个旋儿。一行行大雁都选择好至高点(高粱攒)落了下来。补充点食物安排好岗哨夜幕就已经降临了。站岗的那只大雁落在最高处,其它大雁原地不动把头蜷回来放在两个翅膀中间休息。
躲在高粱攒下面的刘山早就选择好了上面的两只大雁,但还需要闭息凝视耐心等上一个时辰才是动手的最好时机。待疲倦的大雁睡熟后,照着天黑前看好的目标,两手同时伸出两只大雁就这样在睡梦中被擒住了。
秋收的季节刘山更是乐得合不拢嘴,小白马不仅能做骑马还可以驾辕。还很有力气,鉄车装上十担高粱,它自己前拉后倒(退)不费力气。心想虽说跑的稍慢一些但是比大哥的马有力气。再说现在它也比以前听话多了。
即使到了冬天刘山也有办法获取野味。他套兔子的办法很巧妙,因为兎子总是爱走旧路。刘山把线麻拧成竹筷子粗细的绳子做个套,套的一端系在比拇指稍粗的柳木棍上,木棍的一头插在地下一尺左右,然后把木棍压弯到绳套高低正好能套住大一点的兎子颈部的高度为止。下面用一个踏板把木棍卡住,这个踏板的位置应该依据兔子的大小去选择,如果靠前了绳套还没有套上兔子就弹起来了。得绳套完全套在兔子的颈上,兔子的前脚才能采到踏板上,木棍弹起把兔子吊起来。
抓山鸡,他把高粱用白酒泡上一个时辰后捞出来晾干,选择一块山鸡常去的地方,撒上用酒泡过的高粱,待它们吃完后不到半个时辰就乖乖的趴在地上任人摆布了。
北方的冬天雪特别大,大地上覆盖着一米左右的白雪,这个时候人们的出行就更方便了。一匹马拉着爬犁在雪地上行走毫无费力,跑起来不比现在的摩托慢多少。这里的冬天又特别的冷,轻轻的喘气都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一口唾沫不等落在地上就冻成冰了。为了抵御寒冷在家里离不开棉袄棉裤,出行的时候外面还得套上羊皮袄羊皮裤。东北人的帽子就更有讲究了,除了狐狸皮就是貉子皮的,都讲究取皮毛的时间必须在寒冬腊月,那时的皮毛是最暖的。帽子的形状更是一绝,大小四个耳朵前后左右俩俩对称,前后的小一点两只和左右的一只一样大,走路的时候把帽子向上提起一半上边的一半左右可以合到一起,帽子前面的小耳朵可以翘起来,帽耳朵里边的毛正好挡住前额。脚下是用牛皮缝制的靰鞡,里面再加上靰鞡草,草的里边是用羊毛制成的到膝盖高的粘袜,即轻便又保暖。如果是坐在车上就把帽子尽量的往下拉,脸在里边即使是三九天也不觉得冷。马车跑个百儿八十里都不用下车。
不过这里的人还是爱过冬天,因为冬天村里的人们就不用到远处去拉水了,切一方白得耀眼的雪块放在锅里马上就化成了水。村里的人们闲着没事做从随兴那里要来几只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