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融合。
云南古称滇国, 虽在1900多年前即被大汉纳如自己的版图,但多年来“不以内地官守例之”, 皆以本土大姓就官,实则为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就是到了中国疆土最为广阔的元代,其地也为梁王与大理段氏分而治之。所以,当时那里的文化状况,跟西藏、新疆、蒙古的情况不相上下,与中原文化相去甚远。所幸的是,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攻取了云南,在那里建立卫所屯田制度,先后移民汉族人口三四百万到云南,使云南人口的民族结构产生了变化;143年后,这里又来了一位堪称明正德,嘉靖两朝文坛泰斗和学界领袖的杨慎,从而加速了这里的文明进程。时年37岁的他,不间断在哪里开馆讲学,广收学生,孜孜不倦地考察、研究和写作。他攻诗、词、赋、散文、散曲、杂剧、弹词,考论经史、书画,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因而著述极丰。明万历间,张士佩巡抚杨慎老家四川,将其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编了81卷,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此后,人们又进一步收集他的作品,编辑为《升庵外集》《升庵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二十一史弹词》等,共145卷, 真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多的著作,再加上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强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他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据有关方面统计 ,杨慎充军云南前,云南只有20余人写有著述,总量不过50种。 然,自杨慎入滇到明末的120年间,云南就有150余人写有著作,总计超26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