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梦还楚留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二十二)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帝位。后来的人说,这件事说明朱厚的心中"早有定见"--即"继统不继嗣"。

    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有这样的主见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袁宗皋说:"殿下聪明仁孝,天实启之。"但是,我们看来,这也许说明朱厚在王府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朱厚的父亲朱厚据说"嗜诗书,绝珍玩",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平时也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所以,相对于深宫长大的皇子,在王府中长大的朱厚自然有更强的独立能力与主见。因此,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上,朱厚小胜。但是,接下来的"大礼议",竟牵动着整个嘉靖初年的政局。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按照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的意见,朱厚"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对兴献王和兴献王妃,朱厚一律称"侄皇帝";益王第二子朱厚炫,继兴献王后,袭封为兴王。这样的安排,就等于将兴献王朱祐惟一的儿子朱厚过继给孝宗为子而正式成为武宗的弟弟,以继承皇位,再将益王的儿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朱祐,继承王位。对于这样拔萝卜似地拔来拔去的安排,朱厚回答说:" 事体重大,再讨论说来听。"显然,朱厚无法接受自己称自己的亲生父亲和母亲为叔父、叔母,而称呼根本没有过继手续的伯父为父亲。但是,礼部尚书毛澄等人的复议依旧坚持前议,并且高唱:"为人后者为之子,自天子至于庶人一也"的高调。朱厚的批复依旧是要礼臣们再去讨论的。

    

    

    

    &nnsp;


    0

    0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