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十四)第(2/2)页
记载,赵王对汉王的叛乱行为很是赞成,并且积极招呼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汉王使者,烧掉来往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痕迹销毁了。这样,赵王才能够逃得一劫。假如赵王当时有所异动为朝廷所察的话,能否保存就是一个疑问了。不过,以宣宗对赵王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赵王并不是那么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军彰德的情况下,能够听从相反的意见,保全赵王,这是很难得的政治家气度。
汉王朱高煦本来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于此。三年后,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对自己的处境耿耿于怀,用脚将宣宗勾倒。宣宗惊魂未定,恼怒异常,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以柴炭,放火将其活活烧死。铜缸都被烧化了,朱高煦的尸骨当然无存。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任用贤臣。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能够很快被平定,赵王朱高燧的危机得以圆满解决,除了宣宗本身的因素外,还与他所重用的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永乐年间入值杨士奇像内阁,为东宫官,多次维护太子朱高炽的皇储地位。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