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梅花+还珠)贫贱夫妻百事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6564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将十四阿哥过到孝贤的身下,成为元后养子?

    皇后瞪大了眼睛,震惊的看着皇帝,既不敢置信他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来,又心惊于令妃的好算计。

    虽说孝贤仙逝多年,将十四阿哥过到她身下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可较之原来庶妃之子的身份却不知要高贵多少。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只要顶着个元后养子的身份,十四阿哥便成了半个嫡子,其尊贵程度比之小十二小十三也不遑多让。况且,皇帝此行难免会给外臣造成一种偏爱十四阿哥的印象,十四阿哥的前程不知要添了多少助翼。便是令妃,凭借着她十四阿哥生母的身份,外臣们也要对她另眼相看。

    不过,令妃此次的谋划也算不上高明之举,有心人略一思索便能洞察她的图谋,以令妃之奸滑,当不会做得如此明显才是。皇后稍加思量,便也猜出其中缘故,对其险恶用心更是了然。

    皇帝将十四阿哥过到仙逝多年的孝贤身下,虽然称不上于礼不合,却绝对是多此一举。孝贤作为元后嫡母,皇帝的儿女包括十二十三在内,哪个不得称她一声皇额娘,尊她为母。皇后身为国母,本就有劝谏皇帝之责,何况若让令妃得逞,首当其冲损害的必是皇后两个儿子的利益。依着皇后从前急躁的性子,定会不不管不顾的与皇帝据理力争,甚至于不惜与皇帝以硬碰硬的闹上一场。而以皇帝独断专行的强势,又事关孝贤,皇后闹得越厉害只会越坚定他的决心,到最后皇后不单无法扭转乾坤,反而会加深她与皇帝之间的罅隙。

    好一个贱/人,好毒的计策。

    皇后僵着脸,几乎压不住心中的怨毒。

    若非兰馨机警,再三提醒防范她令妃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若非她经了这一年的教训,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她险些便要掉入魏氏那贱人挖的坑中。只要她与皇帝反目,便让人有了可趁之机,以令妃手段再度得宠也非难事。到那时,令妃便又成这后宫第一人。而她只怕又要处处受那贱/人人制肘,又如何能护住自己的儿女。

    思及此,皇后只觉脑中翁翁作响,心中怒火沸腾,幸得尚存一丝理智,方能及时压住舌尖上那些险些脱口而出的质问之辞。

    她看了一眼因她久不答话而脸色逐渐变得阴鸷起来皇帝,又再垂下眼睑掩住其中的忿恨,瞬间心中已转过几个念头,口中却道:“皇上能与臣妾商量此事,足见皇上对臣妾信任,臣妾……”皇后起身跪下,感激泣零,又道:“只是此事关乎嫡统,是家事更是国事,臣妾后宫妇人,不好对此置言。况且依臣妾所处立场,恐也有失公正,”皇后微露苦笑,“只怕难以取信他人,还是请皇上乾纲独断吧。”

    皇后这话中含义,无非是告诉皇帝,她不是没有私心没有意见,只是事关国体,她谨守分寸不好愈矩而已,何况以她立场,无论同意与否,只怕都难逃他人口诛腹诽,倒不如大大方方置身事外,请皇帝自己决定好了。

    纵然只是如此,也已大出皇帝意料。

    皇帝本见皇后在那久久不答,料想她必是不情愿的,正是恼怒之时,不妨想竟听到皇后这样一番话,虽未能真心赞同,却也能顾全大体,况此事确有委曲皇后之处,以皇后立场能做到如此已算难得。再想到自己方才错怪皇后,心下便有些讪然。

    皇后看那皇帝脸色,心中有数,知必是令妃又在皇帝面前给她上了眼药,心下暗恨,便照着之前与兰馨商议好的章程——为防那令妃下套,不管皇帝说了什么,都先尽量推诿拖延。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老佛爷那里皇上还是要亲自先去禀告一下。还有三格格那里,”皇后叹了一声,眼中浮起些许怜惜。“先皇后是她亲额娘,她又是个好强的,皇上……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先跟她通一下声气才是,也省得她从它处听得一些乱七八糟的传言伤了心。”

    皇帝素来认为和敬大方得体,闻言不免觉得皇后是小人之心,只是见她眼底一片真诚,倒也不好拂了她的一片好意,便随意交待皇后,诿她去告和敬。

    二人又闲话一阵,皇后曲意奉承,小心翼翼探听,方才皇帝口中探出此事原委。

    原来那夜皇帝虽然夜宿于延禧宫,却并未临幸令妃。(皇后暗道:“难怪没看见敬事房送上册子来盖印。”她还以为是皇帝为了遮丑刻意不让送的。)只是在与令妃同忆孝贤之时,令妃说了这么一段话“……先皇后宽厚仁慈,待诸位阿哥格格也是一视同仁,慈爱有加。甚至还对奴才说过若是奴才能诞下皇子,她必定视若己出……先皇后的深恩厚德,奴才感同身受,无以为报。只恨奴才无用,若是早日为皇上诞下小阿哥,也能在先皇后痛失爱子之时宽慰她一二,让她不至膝下荒凉伤心过度的早早撒手人寰,以致于身后无人继嗣……便是灵位下跪满了人,却不知有几个是真心实意在悼念先皇后的……”他当时看令妃那为先皇后忿忿不平的样子,心下感动,便忆起了昔日她在孝贤灵前哭得痛不欲生的模样(就是死了爹妈也没见令妃那么伤心阿),后又想起当时大阿哥永璜三阿哥永璋那看似哀凄的面孔下隐藏着的窃喜,对令妃的话也甚是赞同。

    他与孝贤本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笃,便是后来他宠爱高氏也未曾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自以为的)。孝贤贤惠节俭,不偏不妒,皇帝对她有敬有爱,有愧有赞,又对二阿哥永琏与七阿哥永琮的早逝耿耿于怀,当下便动了心思想为孝贤弥补缺憾。而诸阿哥中,八阿哥以上皆已年长,便是永瑆永璂也已记事,都非上佳之选。剩下的两个儿子,小十三是皇后爱子,衡量之下也唯有十四阿哥尚在年幼不记事,其母令妃又是长春宫旧人,得了孝贤青眼才被抬举的,是受过孝贤“大恩”的人,却是最为适合不过。

    皇帝行事从来都是专断专行,只是此等大事,于情于是皆越不过皇后去,便趁着国事闲暇之际到坤宁宫“告知”皇后此事——没错,是做完决定后的“告知”,而不是商议。不过看到皇后那激动的样子,皇帝一时倒也不好驳了皇后的话。

    只是皇后与皇帝多年夫妻,近一年来越发拿捏得准他的性子,见他如此,却也不去说破,只神色如常的与皇帝商议兰馨的婚事——兰馨为太后抄经祈福一年之期将满,她被指与多隆一事虽然尚未正式指婚,但消息已经传了出去(那当然,不先把消息传出去,指不定哪一天皇帝就又反悔了。蒙古可还有一位丧妻的郡王未再娶哪),也不宜再拖下去。再指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