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拯救炮灰女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9防盗章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明之孝宗皇帝。”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总结

    明孝宗朱祐樘位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难以恭维。何故?这批从小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颇值得细细品味。他说:“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当然,也有例外。谷应泰的这段话是评论明孝宗朱祐樘时说的,他看来,孝宗就是例外: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原因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之门,抑制外戚,制裁太监。他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访问疾苦,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号称“众正盈朝”。

    这和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他即位以后,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对内阁、六部作了大幅度的事调整。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