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拯救炮灰女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8防盗章节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68b253e5">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戚。

    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

    东汉政权本是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口和赋税的根据,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青、徐、幽、冀四州尤甚”,“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予东汉王朝以极大威胁。面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共斩一者,除其罪”很快,贼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乱首领物迁往他郡,“赋田授廪”,切断他们与原所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的打击。经过度田事件后,郡国大姓的抗衡平静下来,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度田形式上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因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为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质基础[3]。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

    建国后,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