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此后,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其儿子、女婿、弟弟也纷纷担任要职,霍氏势力达到高峰,汉书称霍光“威震海内”。
洪迈的《容斋随笔·汉昭顺二帝》拿昭帝刘弗比汉顺帝刘保:“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然和帝时,窦宪兄弟专权,太后临朝,共图杀害。帝阴知其谋,而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独知中常侍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时亦年十四,其刚决不下昭帝,但范史发明不出,故后世无称焉。顺帝时,梁商为大将军辅政,商以小黄门曹节用事于中,遣子冀与交友,而宦官忌其宠,反欲害之。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与左右连谋,共谮商及中常侍曹腾、孟贲,云欲议废立,请收商等案罪。帝曰:“大将军父子
![]()
所亲,腾、贲
![]()
所爱,必无是,但汝曹共妒之耳。”逵等知言不用,遂出矫诏收缚腾、贲,帝震怒,收逵等杀之,此事尤与昭帝相类。霍光忠于国,而为子禹覆其宗,梁商忠于国,而为子冀覆其宗,又相似。但顺帝复以政付冀,其明非昭帝比,故不为
![]()
所称。”
李德裕赞:“
![]()
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
盐铁之议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
![]()
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它的实行,使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得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
![]()
当时的情况下,这一经济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
![]()
手中,而剥夺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
![]()
展开了斗争。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盐铁专营的问题。贤良文学认为,盐铁官营等政策是民间疾苦的根源所
![]()
。
![]()
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法官商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大发横财。由于铁器质量低劣,割草不痛,价钱又贵,农民不愿使用,以致出现了木耕手耨的现象;而官府经营的食盐也有苦味,
![]()
民只好淡食。贤良文学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官吏
![]()
与民争利。因而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等官营事业。桑弘羊也承认
![]()
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
![]()
着一些流弊,致使民烦苦之,却认为这些流弊只是由于吏或不良,禁令不止造成的,是执行的问题,而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
桑弘羊指出,武帝时由于实行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不但做到了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保障了大规模抗击匈奴战争的后勤供应,平时赈灾、修水利等项开支也是依靠这些财政收入。因此,桑弘羊坚持主张不能废弃这些政策。
从长远看,桑弘羊坚持盐铁官营、以武力打击匈奴的贵族势力、实行法治的主张,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的统一,是积极的和可取的。不过,
![]()
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一味地坚持这些政策,而不采取任何缓和矛盾的措施,势必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会导致政权的倾覆。贤良文学大多出身下层,比较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因而提出的政策较为现实,对于暂时缓解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不失为一剂良药。
但如果将贤良文学们的对策作为政府长期的统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