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你就超凡为仙,今日得以见面,甚幸,甚幸!”
赤松子道:“你在凡间功行已满,我奉天帝旨意,超你脱离尘寰,还归上界。”
帝舜诚惶诚恐,稽首道:
“虞舜以前没有修仙,在人间德能浅薄,怎能上了仙界?”
赤松子道:“一切自有上天知道,不要多讲了。”
眨眼之间不见了赤松子的影子。帝舜吃了一惊,竟然醒过来了。他闭目回忆,梦中的情形却历历在目。帝舜很是忧疑,推醒了睡在身旁的女英,把梦中的情形详细地告诉给她。女英道:
“赶快休息吧!不要胡思乱想了。梦中的事情是没有根据的。不要把那个当真。”
帝舜也觉荒唐,就不再乱想了。翻过身子又睡着了。
帝舜刚一入睡,赤松子又来了。稽首道:“圣天子请了。”
“去哪里?”帝舜问。
“去了你就知道了。”赤松子道。
帝舜便随赤松子向前走去。
往前走了几步,转过了一道弯,但见两山之间一条宽阔大道。大道两旁翠竹苍松,道路中间停放着瑶车、玉軿。瑶车旁一对童男童女,撩起车帘,脆声道:“圣天子请了。”
帝舜不由自已,就上了瑶车。
瑶车、玉軿随那童男、玉女飘飘然腾空而起,直上九宵。
次日清晨,女英起床梳洗。一切完毕,却不见帝舜起来。帝舜从来都是早早起床的,这一反常现象使女英大惊。近前一看,竟无动静。用手一摇,仍不见动。呼唤了几声,还无动静。接着再叫,却怎么都不能叫醒。女英抚摸帝舜的身体,已是冰凉。顿时号啕大哭起来。
登北氏等人听到哭声,全都跑了过来。一看此景,都嚎哭起来,顿时哭声一片。
帝舜的一生,以其至孝,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坚守孝道,敬父母、呵弟妹而美誉天下;他以其和善,“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 在原始蒙昧的部落里兴起了睦邻礼让的风尚;他“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他以其“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的倡导,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始创了华夏民族的道德文化;他重和谐,重包容,感化三苗。“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开创了中华和谐文化之先河;他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敬敷五教、禅让帝位……“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帝舜升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蒲阪。伯禹、皋陶等百官倾城而出。
随着人们的一片哭声,天上淅淅沥沥降起了细雨。阴云密布,天人同悲。
伯禹等百官到了鸣条以后,轮流在帝舜灵前祭祀吊孝。
祭拜过后,伯禹便开始安排丧事。他着伯夷在安邑以西数十里的地方(今山西运城大渠镇境内)选了风水宝地,安排为帝舜监工造陵。(《竹书纪年》:“四十九年,帝(舜)居于鸣条,五十年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辞海?鸣条》注解:“古地名,又名高侯原,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山西通志》:“苍梧即条山:条山有苍陵谷,苍陵之下为苍梧之野。”《涌幢小品》:“鸣条在河中府安邑,有舜墓,有纪市。鸣条去纪市才两舍。”光绪《永济县志》:“今安邑县治之西北三十里,地名曲马村,有鸣条岗舜陵在焉。”“孟子曰:舜卒与鸣条,伊训口造攻自鸣条,则是舜之卒,禹之都,桀之伐,皆自鸣条也,舜陵当在安邑”。)
(帝舜殁于湘不成立,是因为依据荒谬:《史记?秦始皇本纪》曾载,“始皇二八年(公元前219年)南巡衡岳,因阻风君山,迁恕湘山神二妃,故而赭树烧山。”说的是秦始皇南巡衡岳,渡洞庭湖时因刮大风,船差点覆没。一向专横的铁腕人物内心十分恼怒。他叫来侍臣问道:“此乃何地?”侍臣答:“此山名君山,湘君女神之所在,故作此患。”秦始皇听罢大怒:“天下皆为朕所有,一国岂有二君乎?此有君之理?”百官劝他去山上拜一拜湘君,求湘水神宁波息浪,可始皇不从,下令船上三千军士伐尽了君山岛上所有的树林,放火烧尽了岛上的庙宇、亭台。至此,还不解恨,他又陶出九龙镶金的玉玺,对准岩石用力盖去,命石匠湘水女神不再为患。他的专横并不能阻止大自然的风暴,这场大风暴足足刮了两天两夜才告平息。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并以讹传讹为:秦始皇问臣下:“湘水之神是哪位?”臣下答道:“湘水之神是尧的二女,舜的二夫人。为湘君和湘夫人。”这些随口编造的东西,后世之人竟信以为真!假设帝舜殁于湘,已故多年的娥皇,怎可能跑到湘江边哭其夫君,血泪斑竹?”《孟子?万章篇》有封象于有庳(鼻)之说。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正义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有鼻在今永州道县北,汉以后隶零陵郡,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为永州,“象封有鼻,实在苍梧九疑之间,亦尚僭称虞帝。古始兴有鼻天子墓,应为有鼻国君象之墓。后世伪为虞舜墓。故苍梧之说。孟子之言,足为破矣!”《孟子?离娄下》载:帝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舜帝有虞氏》:“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
因为帝微时善制陶器。即位之后,各种物件仍以陶为上。因此,帝舜之棺,亦以陶瓦制做而成。那丧葬之礼异常隆重,比帝尧之葬礼有过之无不及。
后人为纪念帝舜,在舜帝陵墓后面修建了气势宏伟的庙殿。沧海桑田,地震、战火对庙殿有过几次毁坏。但后人总是不忘祖宗懿德,多次修缮舜帝庙殿。现存的舜帝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元明清三朝都曾进行过修缮。全国解放后,在庙堂设立了学校。2002年下半年,为保护文物,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搬迁了舜庙中学,开始修缮庙宇,进行文物保护。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