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凤凰咀聚贤
这天,虞舜因调解两户渔人的纠纷,没有和灵甫一块去打鱼。晚上灵甫回来告诉仲华:
“今天我见到了一位贤人,你没有去,实在是太可惜了!”
“你今天去了哪里?遇见了哪一位贤人?
“我今天跑的比较远,一直划到最南边的凤凰咀下面。船到凤凰咀后,我将船靠到岸边,上岸去了女娲祠,顺便祭祀了一下女娲娘娘。在女娲祠我遇到了一位贤人,这个人名字叫皋陶,我和他聊了一会儿,发现他学识渊博,德行很高,心里很佩服他。”
“太可惜了!今天没有去,竟耽搁了好事。要么这样,咱们明天再到那边去打鱼,顺便让我也结识一下。”只要是贤人,虞舜肯定不会放过结识的机会。虞舜觉得今天没有出去很惋惜,央求道。
“我就知道你要去的,已经准备明天带你一块再去一趟。”灵甫接过话茬说道。
其实这是灵甫早已预料到的。他告诉舜时,就知道他非去不可,就准备明天再带他去。次日一早,灵甫便将船划上,载着舜去了凤凰咀。
由于船往南行是顺水,不多久就到了凤凰咀的下边。灵甫将船靠到岸边,和舜一块下船登岸,径直向女娲祠而去。
女娲祠外,凤凰咀的高处,一个伟岸的身躯独自站在那里,极目远眺。他眺望着浩瀚的山海,眺望着渭水、洛水流入山海形成的漩流,在那里深深地思索着。
自从帝尧走了以后,这些年来,皋陶就一直在师傅那里学习,前些日子,他接到了帝尧的召书,辞别了母亲,离开了师傅,怀抱济世大志,独身前往帝都,以展他那径天纬地之壮志。途中,他结识了两拨贤人,一拨是高辛氏的八个才子:人称八元的伯奋、仲戡(kan)、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戡、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敦”。)因为他们忠肃、恭懿、宣慈、惠和,世济其美,所以,天下之人称他们叫做“八元”。一拨是帝颛顼的八个才子,人称八恺的苍舒、隤(tui)凯、梼戭(tao.yan)、大临、尨(pang)降、庭坚、仲容。“恺”,和也。”因他们个个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世得其利,所以,天下之人叫他们“八恺”。(《旧唐书?韦凑传》:“八凯、五臣,良佐也”。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八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恺氏。在古代,“恺”与“凯”二字通假,因以有“凯”代“恺”为姓氏者,改称凯氏。凯(恺)氏后裔子孙,有因改朝换代的时候遭到祸灭九族之难,满门被抄斩时逃出五个兄弟,五个兄弟在逃难中约定以后分别姓东、南、西、北、岂,五姓是一家,见面是兄弟,以后的子孙只准念书,不准当官。此后遂有岂氏。)
皋陶和这些贤人很是投机,结为好友。当他们在一起议论贤达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赞美历山农夫重华,都认为他是当今最有名的孝子和贤达。皋陶觉得,如此大孝大贤,不去向他学习实在太可惜,于是就提出了建议:“咱们约个时间到历山去拜访大孝子重华,这样的贤人如果不去见他实在太可惜。”“八元”、“八凯”都很赞同,就约定了日期到历山相会。
“八元”“八恺” 一些事务需要处理,就让皋陶提前先到历山安排。
皋陶渡河到了冀州,一到风陵堆(今山西风陵渡。风陵,即女娲之陵墓。《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 “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中国通史》载:女娲陵所在说法五种,一说在风陵渡。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或谓之风陵坡或风陵堆;二《陕西通志》说:“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三《河南府志》说:“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唐天宝末忽失。乾元初,复涌出。遂名风陵渡,盖後风姓故也。”;这三处实为一地。光绪《永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风陵渡其遗处也。”《芮城县志》载:“女娲陵在城西南六十里黄河洲渚上,今之风陵渡其遗处。”因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因女娲陵之故,取地方名风陵堆,意指女娲的墓堆。《水经注》:函谷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也。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国运粮船队经渭河即由此入黄河而北上晋都,史称秦输晋粟。此后此处的渡口开始启用,遂改名风陵渡。风陵渡一地十名:风陵堆、河曲、封陵、阳晋、羁马邑、河北、风陵津、风陵关、风陵渡、河东),他便向当地老乡打听了历山的方位。在老乡的指点下,皋陶沿着河岸向东而行。
好在不多远,太阳落山之前便到了妫水河畔。
“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落日映照着妫水河潺潺的水面上,晚霞披在了历山秀丽的庄园上,皋陶环顾四周,不由脱口赞叹。
他小心谨慎地渡过了浅浅的妫水河,沿着草丛小道向历山村庄走去。
非常遗憾!重华竟在半年之前离开了历山,听历山之农讲,重华思念父母弟妹,半年前就回家去了!
皋陶心中非常懊丧:专程求访,竟然无缘相见!“八元”“八恺”一两天就都到了,没有重华到这里来聚什么?皋陶当即决定,立即返回凤凰咀,在那里等候“八元”“八恺”,相聚以后一块上雷首山到姚墟去。
此刻,天已薄暮,晚间走路很不方便,皋陶只好暂时在历山住一晚上,明天一早在赶路。
重华的朋友当然是贵客,历山之农都非常热情,争相邀请皋陶到自己家去歇息。皋陶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晚上住下以后,皋陶可不会闲着,他利用难得的机会走家串户,到农人中间打听那重华的相关情况。
一提到重华,历山之农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那个人品性极好!心诚、心善。”
“他给我们说道理、帮我们分清田界,减少纠纷。”
“重华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