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荷花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转眼已近九月,冯晓骥突然接到市文联和杂志社举办的笔会,通知单先是在杂志社由市内著名作家和诗人讲座和作品研讨会,然后到著名风景区医巫闾山去观光旅游采风,期间一切费用全部由杂志社报销。冯晓骥看看所邀请的名单又是一阵惊喜,几乎囊括了市内所有的著名作家和诗人的阵容,肯定会让自己此行受益匪浅。能够听他们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倾情讲授,实是荣幸之至;何况与会者大都是市内文学界的佼佼者,暂露头角的他们不仅在本市享有名气,在省内外也是受到较高关注的作者。虽然觉得自己可能是最没名气和资历的一位,多少感到自惭形秽的他还是决定参加这弥足珍贵的机会。

    冯晓骥清晨早早的起床到果园,摘了满满一大兜红香蕉苹果,色泽鲜红的早熟型苹果俗称红玉。散发着扑鼻香气的苹果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来的礼物,他决定给几个月来指导自己写作的编辑老师一大兜,另一大兜送给参加笔会的作家和诗人及作者们品尝。当他坐上乘往市内的公汽,心内不免忐忑起来,想到即将要与自己写作的编辑老师见面,不知见面后自己该说些什么才好,说些感谢的话显得太俗,不提感激之言又显得不够尊重和不礼貌。

    正当他斟酌踌躇时,已到了辽河大街位于52号里弄的文学杂志社,杂志社是一幢刷着乳白色漆面的小楼,被树木环抱的小楼显得古朴而典雅。当他提着沉甸甸的香味四溢的苹果,在门卫的指引下到了二楼编辑部诗歌组,放下苹果轻轻敲了下暗紫色的屋门,为他开门的是一位姑娘。

    冯晓骥的心跳几乎停止,想不到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美的人,电视画报上见的美女多的是,却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她的美。之所以她的美,在于秀,那种清格格的清秀就像刚沾露的一株菊松;在于逸,那种清芬芬的清逸就像一株水中的白荷;在于艳那种明艳艳的明艳就像山中雨后垂露怒放的芍药;在于美,那种恬美美的恬美就像初春的海棠含羞绽蕊的花瓣。适中的个头儿,披肩的秀发,面条的身段在白色连衣裙下更显得亭亭玉立飘飘然然。弯弯的眉毛下一双世界上最美眼睛如清泓般明澈。不戴任何饰物的两只玲珑的耳朵巧致之极,说是最美的耳朵一点儿也不为过。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白了,白皙的皮肤看上去象大病初愈般缺少血色,缺乏健康的美感。

    ”你是?”姑娘看着有些腼腆的清秀男孩,这个看上去不过二十一二的清秀男孩个头不高,但却是异常的清秀,一种一眼便难忘的那种清秀,英俊的脸庞满脸稚气,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哦,我是冯晓骥,来参加笔会的。”冯晓骥说着将拎在手中的两兜苹果放到脚边,从下车拎到现在,每兜十几斤重的苹果实在是挺沉。听了她的悦耳声音才回过味,脸一红道。

    “哦,你就是冯晓骥。字写得那么纤丽娟秀,我还以为是女作者呢!”

    汤清清?这就是自己的指导老师 ,看年纪不过二十五六的样子,可能吗?若不是她亲口说出,还以为是哪位女作者呢。不知道她是自己的指导老师前还以为是位有才华的作者,直到后来知道是编辑。想不到这么年轻就做了编辑,擅长散文和诗歌的她真是位绝色才女。想到这儿,不免又自惭形秽,喏喏道:“汤老师,我的拙作让您见笑了,哦,这是自家产的苹果,带了些给你,不成敬意。”

    “这是我应该做的份内工作,何必这么客气,这么多苹果我哪吃得了呀。”“哦,另一兜是我带给几位编辑老师和参加笔会的笔友品尝的。”冯晓骥把两兜苹果交给汤清清。

    冯晓骥的到来令正自各自整理案头手稿的四位编辑不由停下手中的工作,被陌生男孩所吸引的不单单是满脸稚气的清秀,更主要的是他手中的两兜沉重苹果所散发出的香郁扑鼻的诱人果香。听了两个人的对话遂齐道:“清清,真羡慕你收了个好学员,从此以后不愁没苹果吃了,明儿个把他让给我得了。”

    瞧你们的馋样儿,喏,反正我也吃不了,就借花献佛先让你们尝个鲜。 汤清清说着将兜里的苹果取出几个挨个递给大家。并一一为冯晓骥介绍道:“这位周大哥是我们市内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若是吃了你的苹果,日后就得多多指点于你!”

    冯晓骥望了望面色微黑、有些臃胖,戴着近视眼镜的男子,他的案头上写着周成筠的名字,冯晓骥知道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出过两本诗集和一部散文集。才三十几岁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此数量不菲的收获,确实不凡。一位白白胖胖五十多岁的秃顶老头儒雅而英俊,又黑又粗的眉毛下目光炯炯,若不是身材稍显发福,绝对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看上去气质不凡别具隽采的他是一个身兼编写的老编辑了,靠写散文兼写剧本的他的成就远在这个屋中所有人之上。三本散文集和十几部剧本。四部剧本被电视台和电影厂看中,并拍成电影电视,不过仍然从事着这普通的编辑工作,实在令人佩服他甘做人梯的品德。正象笔名‘伏骥’一样,田光的甘当伯乐的行为深受文学圈的朋友的赞誉。在最里角的是一位诗歌编辑宁雅,这位从文化馆抽调上来的女编辑四十多岁,才气不减,不时在杂志报刊发表诗歌,据说她之所以一直没有出诗集,不是经费的原因,她觉得自己的作品影响力不够。和汤清清对案的是诗歌散文部主任于大年,诗歌散文都算颇有造诣的他近几年作品很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诗歌散文和杂文评论中,在这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

    “哦,小冯你先在这儿坐会儿,别人没你来得早,参加笔会的人都要来这里报到。我还有些东西没整理完,等整理好了再给你签到。

    冯晓骥这会儿功夫在屋中向几位慕名已久的散文家和诗人们索求签名。当他将本子递到汤清清的面前时 ,汤清清笑道:“我可没有什么名气,不值得你签留!”但还是伸出白嫩嫩的玉手在本子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字迹工整纤细中透着秀媚。冯晓骥这冯晓骥这才满足地收回小本子,坐在了汤清清为他拉过的椅子上。随意的浏览着这间斗室,所有的橱柜都摆放着满满的各类书籍,除了诗集散文集便是各种文学杂志和报刊。各人的案头整齐地堆放着大量来稿,每月不下千百篇作品都要经过几位编辑老师的评审,优中选优筛选出较为出色或有新意的十几篇作品供杂志选用刊登。看着各人案头的稿件,冯晓骥心中暗暗感慨,怪不得自己作品很难发表,在这成百上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汤清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