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女人土匪东洋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评论二 期盼民主与法制的呐喊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敬……在边远的贵州山区双溪坪,建立美好与和谐。他的无私奉献,不仅感动双溪坪的人,受到双溪坪人民的尊敬爱戴,而且,也使受命到双溪坪来驱逐他的省委重权人物——鄢正甫也深受感动。在《远山苍茫》中,有这么一段画龙点睛的描写:   在漆黑的夜色中鄢正甫独坐在波乜河边沉思默想——“啥叫忠诚?啥叫牺牲?啥叫无私?啥叫奉献?……其实人们要看的只是行动,是表里如一”。   必需指出的是,鄢正甫的反思,是因为我们在农村使用“清匪反霸”、“合作化运动”等不当政策而引发的,通过对比,鄢正甫终于“大彻大悟”了。小说通过鄢正甫的大彻大悟深化主题:强权出不了真理,暴力终究是行不通的,只有人性的复归,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层的人以礼相待,和平共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终极目的。   二、 “人治”社会是中国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阻碍   张宗铭的“三部系列长篇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抑后扬,揭露“人治”社会的诸多危害及造成的损失,也描写了许多由“人治”社会造成的形形色色的许多暴力及违法行为。但是,作家不是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冤冤相报”的方式去解决,而是以“人性”、“人道”的方法去解读。作家在其作品中高歌正义,通过正义的力量使暴力者省悟,通过正义的呼声深刻的教训使暴力者忏悔、自新……这些采用引导,认清是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淡化矛盾、以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社会的方法,正是张宗铭比一般作家的高明之处。例如在《远山苍茫》中的土匪头刘礼靖,在传教士亨利和双溪坪山人的影响下,终于弃恶从善;刚参加土改工作的学生杜进、彭正阳,因为蔑视生命和权利而滥杀无辜,本应以命抵命,但是,亨利认为他们的犯罪是因阶级仇恨而生成的,是因错误的引导造成的,他为他们真诚的祷告和祈求、以及混血姑娘灵姑和蛊女阿欢在仁爱感召下的救助,终使双溪坪的山民和受害的家属原谅了他们,将“神判”时投下的死签换成了“赔签”……这样的淡化矛盾的方式,这样的在边远的山区拥有的古老的民主与法制,就连革命家鄢正甫也由衷地钦佩。   在《孤儿与革命家》一书中,阶级斗争意识十分强烈的韦喜贵,作家让他知道被他残害的“阶级敌人”正是他失落多年的亲生儿子以后,他后悔莫及、无地自容、终于大彻大悟!最后,他主动请求原谅,甚至去营救被造反革派非法拘禁和迫害的原省委领导人鄢正甫。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韦喜贵的行为,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赎罪,而应该将这看成是法制观念在这一类人身上的萌芽。   在社会生活中,人民大众特别是生活在层低的人民大众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张宗铭的小说以大量的篇幅关注他们,描写他们深受“人治”迫害的种种悲惨的命运,反映他们比任何阶层的群体都更期望受到法制的保护。这一条主线,也始终贯穿在“三部系列长篇小说”之中。   张宗铭无愧是中国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亮的新星,他的可贵之处是凭自己的良知去写作,这种创作的方法很可能遭来一些非议(当然是指文革以前,但以后也会有一些思想僵化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张宗铭的“三部系列长篇小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曾经读过一些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也被强迫去电影院(注:在电影院打考勤)去看一些红极一时的样板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红极一时的作品和电影的内容渐渐的淡化了,甚至有的连书名或片名也记不起来,留下的仅仅是失去自由选择读书和看戏的痛苦回忆了。张宗铭的“三部系列长篇小说”则不同,它不虚美、不隐恶,它是作家良知的表露,它是生活中真、善、美的自然写照,它是生活中假、丑、恶的真实录影,它像一面镜子,形象地逼真地再现那一段历史的黑白。它不像我提到的那些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味、发臭,成为了一堆堆的文化垃圾。   张宗铭的“三部系列长篇小说”像一瓶醇酒,时间越长,味道越甘美。我相信这瓶甘美的醇酒,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品尝的,也是属于国际友人喜欢品尝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像张宗铭这样有良知的作家,需要更多的像醇酒一样甘美的作品。

    转台湾《贵州文献》总号第三十四期  115--120页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烛照历史的一部好书”、“一部杰出的作品”(评论后发)。过去的许多不公正的事实,即使现在也是海峡两岸难达共识、大量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亟待待改革的民主大事!欲知众主人公后事,请看长篇《双溪坪的和谐》、《那些年我们滿怀期盼》!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