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是一些消息灵通的儒生。
四郡的故吏收到考试消息后,就想着借着考试的机会,好好表现,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汉末,察举都被一些世家地主所把持,很多寒门出身的儒生,读了半辈子的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仕的路子。有了这次考试,那些想做官,为朝廷、百姓做点事情的儒生才不管考的内容和儒家经典没任何关系,只是想抓住这次机会,走出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甚至还有常年在汉境生活的乌桓人、高句丽人参加考试。这些人多从事商业,对大汉律法有一定的了解,也能熟练使用汉语和汉字,可以说是汉化了胡人、夷人。对于这种情况,李霸给司空赐作了批示,不仅准许他们参加考试,而且在口头上对他们进行褒奖,甚至只要成绩较优秀,还可以录用几个,做个标杆作用。
李霸的这些政策,无非是加快乌桓人、高句丽人的汉化速度。其实在儒家的正统观点里,夷人在夏,用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生活便是夏人,夏人在夷,用夷的生活方式便是夷人。李霸记得在那个奇异的梦中世界里,唐代有鲜卑人元稹,清代有满洲人纳兰性德,他们的汉文化修养,都足以傲视天下。唐代还有李渊、李世民、李治祖孙三代,他们的母亲分别是鲜卑人独孤氏、窦氏、长孙氏,都有极深的胡人血统,却开创了华夏史上的罕见盛世。反观有个叫陈冠猩的戏子,满嘴鸟语,已经是蛮夷无疑。
最终在县考后,李霸、司空赐亲自阅卷,结果揭晓,剔除成绩不合格者,辽东产生秀才三十四名,乐浪产生秀才十二名,昌黎产生秀才九名,玄菟产生秀才七名,共六十二名,其中有两名是汉化的乌桓人。高句丽在此时汉化的程度还很低,自身文明水平也相对乌桓要原始,虽然也有近十个高句丽人参加考试,但无奈成绩太糟糕,无法录取。
司空赐又再命人帖出公告:
一是让六十二位秀才在一个月后统一到辽东襄平城参加复考,胜出者将被称为“举人”。有出任郡、县佐吏的资格及侯补资格。不嫌职位低下的话,至少也能在亭、乡、里ⅰ的最基层先锻炼一下。
二是让六十二位秀才准备一下,加深一下互相之间的了解,由他们自己投票,推举出“御史”,专司监督各级官吏,主要是杜绝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官场的丑恶现象。每个秀才都有平等的推举权和被推举权。最终,得到推荐最多的八人,将成为监察辽东、玄菟、昌黎、乐浪四郡的御史,直接对辽东太守、虎贲将军、渔阳侯李霸本人负责,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差遣、管辖。
众秀才见了公告之后,都雀跃不已,这些考试都不是糊弄人的,都有实实在在前景在等着他们。尤其是很多仍然怀有理想的青年,对“御史”之职,相当憧憬,想秉公监察,在大汉漆黑一片的官场上点起一盏明灯,实实在在为百姓们做点好事。
不过,考试的结果和公告一出来,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什么人愁?辽东书院的三位大儒——管宁、王烈、邴原!
……
ⅰ秦汉时期,县以下,有乡、亭、里三个行政单位。
据齐鲁书社出版的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中的记载:那时还没有村、镇,基层行政单位是里。在县和里之间的是乡和亭。亭、乡平级,亭在城市中,乡在城市外,亭、乡都下辖十里。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