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一截,屏幕上是黑底白字,仅仅将每一句歌词展现出来,而看过之前成秋屏的《华夏之三国演义》的人陡然发现,这说的似乎是一开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事?
白蓉蓉并不是个歌手,为了唱出这首歌的味道,她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不是碍于保护嗓子的需要,说不准越离澜在训练她的时候会把她逼到嗓子流血什么的。要知道录制完这首歌之后,白蓉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就不愿意开口说话,实在是太难过了。
高投入,高产出,所以在这个时候,她的声音充分地展现出了这整部影片的基调。
那声音悲凉慷慨,却又带着女性独有的婉转哀切:“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音乐声渐起,和人声一同作伴,充裕的情绪开始从一手歌曲中传递给所有人。在成秋屏的建议下,越离澜并没有仅仅采用中国式的乐器,而是借用了一些实际上不算中国乐器的乐器来形成更加丰富的层次。而事实证明他这样做之后,并没有使得整首曲子偏离所需要的感觉,也并不违和,反倒是让这中间的层次更丰富了。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唱到最后一句,人声渐小,就这么短短的几句之后,所有人都有了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真实展现一切的诗,总是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虽然一开始就做好了要看到一个悲剧的准备,但是观众们还是有些不安地挪动了身体。总觉得,以这么一首歌来作为开场,恐怕这整部影片都会很让人难过。
还真是找虐来了。
但是那音乐声并不是渐弱,在最后一句尾音已经低到极致之后,是忽而提高了音调,像是坚冰碎裂,像是天鹅垂死,极度凄切无助,有隐含着某种未知的祈盼的重复——“念之断人肠!”不似之前唱这一句的缓慢哀切,这一次唱得尖锐而刺痛,就像是一个民族走到末路之后最后的呐喊。
这并不是成秋屏弄出来的,她也不懂音乐不是?但是在说自己关于音乐的观点的时候,成秋屏就给越离澜说了“关于她所设定的民国之后的历史中,这片土地上一个国家的国歌”的故事。成秋屏说了国歌,关于国歌中有几句歌词,实际上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放在这部影片中,也十分契合。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发出最后的吼声。
末路的反抗,最后的嘶吼,这就是这部影片中所有音乐的共有主题。这也是国歌中展现极多的元素,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但其中已经产生了共鸣。
对此,成秋屏也只能无言,说到底,这一切都归于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它总是重复着自己屈辱灾难的历史,又一次一次顽强地站起……RS
书迷楼最快更新,请收藏书迷楼(www.shumil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