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冷酷的公主收手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冷酷】作者.文文 简介(不可不看哦.已改)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成名。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的名声,是机遇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幸运。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从30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往上冒,直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

    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莫言的新作《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新作《蛙》不应和大江健三郞画等号

    2002年莫言就完成了《蛙》的初稿,讲作为剧作家的“我”在剧场观看一部叫做《蛙》的话剧,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剧作家的回忆、联想与舞台上、剧场中的一切纠缠在一起。“当时写了十几万字,要用好几种字体标识才能读懂,太复杂,就放弃了。2007年又拿起来写,重起炉灶,改用书信体的结构,这样写起来很自由,可以忽而古代忽而现代,剪裁自由,出入自由。”  莫言

    莫言说,小说用书信体就该有通信人,之所以通信

    对象是日本作家,也有大江健三郞2002年来高密埋下的种子。2002年日本电视台拍摄莫言的纪录片,邀请大江健三郎做嘉宾去了高密,他们有过十几个小时的对谈,莫言还带他拜访过姑姑。

    “但是杉谷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应该和大江健三郎画等号,更不应该看作是我要向大江说什么。这部作品是献给广大读者的。”莫言说。

    小说中,莫言浓墨重彩地写了三个案例,描述三个产妇不同的心理。莫言直言自己在写作的时候非常难过。“蝌蚪的经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在当代中国的干部队伍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跟蝌蚪的人生经历相似,通过入伍当兵进入城市,改变了农民的身份,跟一大批各大城市、各条战线上成千上万的人一样,通过入伍提干改变身份,经历计划生育时的心理也相似,他们为了前途或者官职,违心做了独生子女的父亲。所以这部作品之所以写得真切,是因为跟作家的心理历史相吻合

    编辑本段总结在作品最后,出人意料地以话剧结尾,在莫言看来话剧部分是小说叙述加速的结果。小说刚开始是以平稳的笔调,越写速度越快,从慢慢的、悠闲的叙述开始,到第四章突然快速,语言在提速,情感在升温,到了话剧部分就“飞”起来,有点像飞机在跑道上的起飞,慢慢加速最后腾空而起。

    尽管在诸多评论家看来,莫言的写作技巧已是炉火纯青,但他却觉得,在《蛙》的写作中,越写越觉得没有技巧了,越写越觉得笨拙。“刚开始时像刚学会开车的人,觉得熟练。后来,越来越小心翼翼。如果老让人觉得你是在炫技,老让人觉得你是玩花架子,其实不是成熟的表现。像金庸的小说中,真正高手不玩花架子,一剑封喉。到了最高的技巧,让人看不出来,但是要命。[7]

    创作历程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8]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莫言笔下作品(20张)2001年6月4日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3年11月受聘为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 再次失手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9-10]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红高粱剧组照(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中国作家实力榜】,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8年10月17日,《生死疲劳》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11]

    2008年11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