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翻腾云水怒。”
风起云涌,浩浩荡荡。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平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大跃进的年代。
这一年,中国最高层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万岁。
这一年,文海县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农业大跃进的新高潮、
春季,文海县召开了地瓜密植栽培现场会。要求各村都要搞一个20——30亩以上的丰产方。以带动大面积的地瓜密植丰产。丰产方要求亩产达到5——10万斤。地质是沙壤土,深翻达到一尺五寸以上,每亩施圈肥100车(以小推车计算)以上,地块要能排能灌。栽植密度每亩瓜芽要达到80000——10000棵左右。(那时老百姓正常栽植每亩1000——1500棵左右)。
铁山参加了这次县上组织的丰产样板田现场会。会上要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克服因循守旧、右倾保守思想。要换脑筋,换思维,换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大干快上,争先进,夺红旗,以坚定的党性带领群众完成好这次任务。样板田搞出来后,全县要进行统一检查验收、评比,争红旗,拔白旗。
回来后铁山及时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大家也提出了一些疑义。说地瓜不能栽这么密,栽这么密肯定不长地瓜,尽长地瓜蔓。还有人说丰产田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么高产,这简直是吹牛,瞎指挥。根本就实现不了。
铁山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但他还是强调不能离开上面定的目标去另搞一套,要尽量按照上级布置的任务去完成。
开社员大会公布地瓜密植丰产指标,社员们议论纷纷,说这是“吹牛皮”,地瓜能产10000斤也是上了天,还别说是10万斤,简直是做梦。有不少老农亲自找到铁山,提意见说,“栽地瓜每亩千万不能超过3000棵,再多了瓜叶疯长,见不到光,尽长地瓜筋,不长大地瓜,反而会减产!”
这时铁山总是不言不语,既不批评老农,也不说上面的不对。其实铁山心里清楚,地瓜适当密植能增产。太稀了也不行。老辈子地瓜垅大,墩批每亩只栽千棵,产量低得很,那是真正的保守。但是,太密了肯定也是长不好,凡事都有个度。
铁山把15亩的地瓜丰产方搞好了。栽种那天他决定按照上面布置的每亩10000棵折中栽5000棵左右。
刚栽不到一亩,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农王培德来到地里看看地瓜丰产方。当他看到地瓜栽这么密,气愤地说,“你们这叫栽地瓜吗?这叫畦地瓜。纯是胡作!”他指着地里密乎乎的瓜芽子对铁山说,“你们叫干部吗?纯是撑饱了想歪蹚蹚!早晚能被天老爷饿死!”
王培德老汉是一个直性人。村里都叫他 “爆竹筒”,是一个点火就着,有火就发的火爆脾气。有看不惯的事,打抱不平的事,他非说不可。最使人难忘的是1942年秋季大“扫荡”鬼子在蔡家庵大操场上残杀百姓那次。王培德老汉也被鬼子揪出来审问,鬼子小队长当雄一郎上去就打了老汉一个耳光,王培德指着当雄一郎的鼻子破口大骂。当雄一郎拿起刺刀上去就刺了老汉两刀,老汉当场倒在血泊里。谁知道王老汉大难不死,后来竟从尸堆里慢慢唤醒过来,捡了一条命。
王培德发完了火,就把栽好了的地瓜苗子从地瓜垅上一棵棵拔出来,拔了一大把摔在铁山面前,质问铁山,“你能不能下令改一改!这简直是作孽呀!”
铁山恨难为情,已经比上级的要求差一截子啦,再怎么改。他说王培德老汉,咱准备搞个试验田,栽个密度大点,再栽个稀一点,秋后试试到底哪个能丰产。用事实来说话。
铁山按照每亩5000棵栽了10亩,又每亩3000棵栽了10亩,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对比试验,等秋天再下结论。
可是吃亏就吃在没有完完全全地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事。在县检查组现场检查验收时,检查的领导当着全县广大干部的面严厉地批评铁山右倾保守,不听指挥,不相信密植丰产的方针。自以为是,乱搞一套,拖了全县的后腿。给蔡家庵插上了白旗,成为全县反面典型。
后来在总结工作时,铁山被扣上了“右倾保守主义”和反对大跃进的帽子。县里准备给予铁山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铁山在村全体党员大会上做了自我检查 。上级在征求他意见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希望能给我个公平!”
回到家里铁山一直萎靡不振。他心里难受啊!他觉得最低限度也不能开出自己的党籍。“我对党忠诚的,没有二心。战争年代为了党的事业我出生入死……可是如今我却落得如此下场……”
徐翠兰知道铁山心里压力大。她从生活细微处关照,反复做铁山的工作。铁山终于明白过来。他扪心自问,“我错在哪里?哪里对不起党?”,想着想着,常常是唉声叹气; “我有错啊!我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不会耍花枪,闹表皮,跑在运动的前面……”
铁山终于下定决心,再去劳烦赵书记一次,求求他帮助说句公道话,我的党内外职务可以不要。但是,不能开除我的党籍啊!
临走那一天他带上了一点土特产花生米、熟瓜干捎给赵书记。他对徐翠兰说,“我去找赵书记,如果他不管的话。我就继续一级一级上访,走到那里就算到那里,家里就不要惦记我了!”
徐翠兰说:“可不能这样啊,老铁!你想想在这个鼓足干劲大跃进的形势下,谁能替你说话。你可别胡同里赶驴没路走啊!”
铁山终于走了。他来到了台山市打听到地委宿舍住在解放前原德国人修建的北海德华大院。他来到大院门口,经门卫岗哨检查发放了通行证。
这是一幢欧式全木板结构二层红漆小楼。赵全礼住在二层,铁山敲开门时,星期日休假的赵全礼正好在家。他急忙迎上前握住铁山的手亲热地道:“老铁呀,怎么找到门啦。”
铁山看看赵全礼,“这不是鼻子底下有嘴吗。”
赵全礼满脸堆笑,“老朋友,快进屋里坐。”
两个人坐下来。
赵全礼说:“先喝茶,再谈事。你看这是今年刚下来的福建武夷山大红袍。”
铁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