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入室内。他则顺势向扑倒的周玉祥身上飞跃而过,眨眼之间,将炕上的五名持枪者全部击垮。由此,张占魁被提升为营处长马快班出班头领。
两宫回銮后,李瑞东先生与弟子李进修辞职回武清。
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李存义带领弟子至山西避祸。
在山西,李存义和刘小燕为李彬堂和陈晓娟举办了结婚典礼。
李存义和刘小燕在山西满怀真情地寻找形意拳的根。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李存义向宋世荣求教内功,并与宋铁麟交流拳技,使得河北形意拳与山西形意拳门下得以交换习武心得,更增进了形意拳的内涵。随后李存义将其西去访同行前辈时所获得的“形意心得”尽授尚云祥等高徒,使他们受益颇深。
李存义来到山西际可故乡。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诸冯里尊村人(现属永济县张营乡尊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初年,享年约岁。乃心意拳的创始人。
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黄河二里(今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其父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际时,次子际可。际可少年时,家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其妻谢氏,生六子。据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载:际可“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巨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
少时从塾师学文习武。刻苦用功,聪明过人,深得家长和教师的喜爱。据传,一月夜,际可在村西河滩练武,来了一老者,看后说:“你练的不错,只是眼睛还不够亮。你到池子里洗洗就好了。”际可便去洗眼。回来时老人不见了。际可疑是“异人”。此后,际可练拳,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继练大枪术,造诣独精。常骑马奔驶在村中巷道上,用枪端点刺屋檐下外露的椽木(每间十棵),无一漏过。可见其枪术之快速与准确。
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际可产生了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甲申之后,际可已届中年,总想组织反清志士,共图复明大业,于是出走解县,朝关帝庙,往东南、越中条山、经平陆去河南。越中条山时,不慎坐骑失蹄,将其翻下深涧。凭其多年功夫,手攀悬崖绝壁,又爬上了小路。到河南后,他听说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嵩山少林寺,少林寺重修《戒约》,把“反清复明”列为招收门徒的第一宗旨。际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术和枪术,得到了僧人的称赞。亦从少林僧人习武中,大受启发。在居住少林寺期间,对明朝盛行于少林寺的虎、龙、豹、蛇、鹤五拳深入研习。在一天,他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理。他想:何不根据各种动物之长独创新意?!于是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前后各六势。概括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从学者甚多,杰出者仅郑氏一人。郑氏传曹继武,曹传戴龙邦、马学礼,此术得以弘扬。
际可居少林寺十年,眼看“反清复明”已成泡影,便离寺归里,教授子孙。他的后人称形意拳为际可拳。一年,黄河西岸来了一伙强人,侵害百姓,抢掠财物。际可率领村民奋起抵抗,亲杀强人首领,保卫了家乡,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去世后,被后人尊为“夫子”,建“奉先堂”,并画像供奉,延续二百余个。画像至今仍很清晰:际可瘦长脸,身高约一米八,须发皆白,身穿浅蓝色明代服饰,安详地坐在彩绘木墩上。像旁联曰: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于子孙;守成非容易,不可负愧于祖宗。
备用站:www.lr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