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传承。
李存义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李存义沉浸于形意拳几十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已有了几本形意拳理论研究草稿。
有徒弟嫌劈拳练得时间长。李存义告诉他们,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劈拳入门要练这久?不是动作有多难学,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学得会。一个劈拳又有很多种练法,每一种练法不仅要把动作练得精熟,还要通过简单的一招一式练出功夫来。
功夫要从上往下练,要练到身上。光练在手上还不对,要练到腿上。练到腿上下盘就沉稳了,仅是手上功夫还是轻飘飘的。
以我们平时所见的单手正圆劈拳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复杂拳式和高难动作,学起来幷不难,仅仅是一个“拳钻、掌劈”的动作,一左一右、一来一往反复练习而已。聪明人一看就能学会,可学会容易练好难,练精就更难。
练习劈拳的目的,不是只学会怎么练就行了。而是要把它练好,找着它的劲节,弄清它的技法与奥妙,以及掌握好它的尺寸、角度、气血的运行、意念的运用、劲节的收放,以及大圆、中圆、小圆和内圆、外圆、斜圆的练法等等。
这样一来,要想把劈拳练好,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存义传授劈拳练法和打法竟有二十余种。其中在步法上分有小步、中步、大步、定步、寸步、活步、三角步、四角步、五星步、七星步等练法;在手法上有立圆、横圆、斜圆、大圆、中圆、小圆、内圆、外圆、上劈、中劈、下劈、字单劈、字双劈、捋手、按手、反臂,以及单劈拳和双劈拳等多种练法;在劲节上有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同的练法,在身架高低上又有大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之分。
李存义说,劈拳最难的就是找劲。找不着劲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练上三年找不到劲,练上五年还是找不到劲,甚至于练上十年依然还是找不到劲。
李存义授徒时,也经常有徒弟不耐烦地问他:“师父,你说的找劲,究竟是要找什么样的劲呢?我总不理解,也找不着。”李存义反复诱导:要找的是劲气从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达哪里,这股子劲气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要走螺旋路线,并且要找到它的力点和支点,以及两手的运行方法,使得意、气、劲、力真正能够相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找到说不上来的那股子劲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劲力须从哪里生发出来,而后再转换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发力点,哪里是劈拳劲力的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劈拳中的各种要领、规矩、尺寸,角度以及发放劲力的技巧、奥妙等,都是劈拳中的关键所在。
内三合与外三合,沉肩与坠肘,起钻与落翻,阴与阳的相互变化。内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该怎样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钻如何起,如何钻?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钻时要如何转,转要转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确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在练习劈拳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过去老前辈们所保守的东西,是不肯轻易说破说透的。即使教给徒弟,也是“一法不传六耳”,不让第三人听到。有的还特别要求,练习时绝对不能让别人在一旁观看到,所以,一般只是在自己家中练习。而李存义爱在大庭广众下教拳。
李存义回老家时发现,有位同村人,快多岁了,算起来也差不多练了多年,但无论怎样使尽全身力气,他的劈拳就是发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对方推出三四步。后来李存义给他点醒:该合时合不住,该放时又放不开,起钻落翻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他听懂后再练,能把人发出去老远了。
练劈拳,要“先练开展,后练收缩”。开始练习时,一定要大开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须掌握一个度,要张而不偏于浮,开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练至收缩时,又必须是敛而不偏于拘泥,约而不偏于别屈,缩而不偏于抽龊。最后求得劲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稳而不偏于僵滞。
当第一步明劲功夫练到功深圆满,劲力已入骨,浑身成为一个整体的劲力,需要爆发刚劲时,真正能够干脆利索、断钢截铁般地发出,则应转换到暗劲的练法上来。
在练习暗劲时,不但要体现出灵活无滞、形如流水,而且要体现出进退无声、轻灵和“柔如绳之系”的特色来。
王双胜等人向李存义学练劈拳,刚开始时是明劲,练了半年。明劲阶段主要是求整劲,接着下来再练刚劲,总感觉练不出来,难练!后来李存义讲了一个诀窍,练了一个月就体会到了。
用刚劲练正圆劈拳,就是一个“挥锄翻土”的动作。有的人空手练劈拳,来回几趟下来累得气喘呼呼。而农民两手抡着一柄锄头,半天下来,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见叫苦叫累。
备用站:www.lrxs.org